初见冯玉堂,他一脸的络腮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怎么也联想不到他就是红道乡敬老院的院长,问他为啥不像收拾敬老院那样精心地打扮一下自己,把胡子刮刮,他憨厚地笑着说:“太忙,我习惯这样了,要是大伙儿看到刮了胡子的我可能还不适应哩。”
要给孤寡老人一个家
冯玉堂,蒲县蒲城镇人,1989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随着县里的建筑公司在省城太原搞基建,他脑瓜儿好使,人又勤快,很快他自己带队承包起了工程。当时基建行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景广阔的他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2007年4月竟要回家乡筹建敬老院。亲戚朋友听说此事一方面感到不解,一方面劝他别犯傻,“干敬老院是个无底洞”,可冯玉堂却铁了心,任谁也拦不住。
原来,有一天冯玉堂去工地上早班,无意中看到毛坯房里有个老人躺在那里,身子底下只铺了条塑料编织袋,身边放着一个破茶缸子,浑身直打哆嗦。冯玉堂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位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想着自己独自一人在异乡打拼,他心里突然觉得一酸,把自己身上的钱都给了老人,目送着老人的离去,冯玉堂问起了自己:自己盖的房子再多,又有哪一间属于他们呢?就是从那时起,他萌发了创办敬老院的念头。
搞基建冯玉堂是一把刷子,办敬老院,他却是个小学生。为此,他找到了蒲县民政局和红道乡的领导,在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当地相关部门积极联系,为他争取到了一次去大同、呼和浩特等地参观学习的机会。正是这次难得的经历,更坚定了他办好敬老院的决心。“替天下儿女行孝,为世上父母赐福”,这是他在一家敬老院看到的标语,他把这句话作为一种信仰铭记于心。
用行动托起爱心
敬老院收留的老人大都是五保对象,他们年轻时都为社会出过力,因为无儿无女,没有依靠,老来生活都十分困难,不是年老多病,就是身带残疾,有的还患有老年痴呆症,要照顾这些老人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他们就像小孩子,该睡觉了有人要出去串门,该吃饭了有人睡得起不来,好不容易起来吃饭又专夹别人碗里的肉,别看我这就十来个老人,事情可不少。有时还相互告状哩,你得想法调解,还要一碗水端平,人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那段时间可把我愁坏了。不过还好,时间一长,心里也就有了底,慢慢事情也都顺了。”冯玉堂颇有感触地说。
2008年,冯玉堂收留了一位名叫夏章成的老人,当时老人身体很虚弱,风一刮,路都走不稳,还患有癫痫。有人说老人最多还能再活7个月,劝他别管这“闲事”。倔强的他硬是把老人留了下来。身体不好,冯玉堂就日夜守在老人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喝水吃饭他一口一口喂,出门散步他不离左右搀着老人,晚上睡觉前,冯玉堂还要和老人说说话。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老人身体慢慢有了好转,癫痫由原来一个月发作一次,到现在两个月发作一次。“都说他过不了7个月,现在5年过去了,这不是挺好吗。”看着老人冯玉堂一脸的欣慰。
敬老院里的“孝心工程”
为把敬老院变成老人们温暖舒适的家,冯玉堂没少花心思。
鉴于老人们体弱多病,冯玉堂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证老人营养补充。为此,他承包了4亩地,种上了土豆、西红柿、南瓜等各式各样的蔬菜,另外还散养了些鸡,保证鸡蛋供应。下地干农活又成了他的一门必做功课。吃着纯天然绿色食品,很多老人告别了刚来时大小病不断的日子。
蒲县地处山区,冬天温度较低,为了不让老人冻着,冯玉堂贱卖了自己搞基建时留下的搅拌机、龙门架等建筑设备,给敬老院添置了锅炉、开通了暖气。他还有个习惯,每天必看天气预报,未来天气怎样,是该减衣还是添衣,他总会提前提醒大家。
敬老院有几位失语老人,要和他们沟通交流着实困难。为此,冯玉堂一方面研究起了心理学,一方面学起了哑语。有时候有老人犯糊涂,没来由地张口就骂,冯玉堂总是耐心劝导。别人问他委不委屈,他却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锁,他一定要找到打开锁的钥匙。几年坚持下来,他已经可以用哑语和大家流利地交流,老人们有心事也爱找他倾诉。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冯玉堂总是想着法组织些活动,打几场扑克、麻将“友谊赛”,放些老人们爱看的电影、戏剧,天气好的时候,还组织过“小运动会”,有模有样的颁奖让老人们乐开了花。冯玉堂说他最喜欢给大家读读报纸,尤其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他总要和大家第一时间分享,“党的十八大报告里说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大家一定要健康、快乐地生活,以后的日子一定更好!”在冯玉堂的带动下,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妻子张秀珠也经常去敬老院帮忙,同时更多的人也了解并参与进敬老院的建设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红道乡敬老院2009年被评为“红道乡助老扶弱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市“敬老文明号”;2010年,冯玉堂更是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在冯玉堂的心里,他还有张自己的蓝图:将来在敬老院里种上各式各样的花,还有爬山虎,让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生活在如画的世界里。我们也衷心祝愿在冯玉堂的带领下,红道乡敬老院能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