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出生的赵文丽,就职于侯马市第一中学。她的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怕苦,不怕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仅要教会孩子们书本知识,更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所带班级团结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秀。丈夫是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她和丈夫是1986年结的婚。婚后多年来,夫妻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里时常交流工作体会,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挂齿,但它就像催化剂使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乐。虽然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从小生活在农村,深刻了解农村的疾苦,上学毕业分配后,从未与双方父母吵过架、红过脸。由于他们双方的父母都在农村,她每逢周末都要回家给老人做饭、洗衣,帮助老人干农活。经常婆家、娘家两头跑,结婚近30年从未间断。老家的房子在2000年重盖,由于丈夫忙于工作,无法顾及到家里,从买建材、找包工队到房子的装修她都一人张罗,使老人能够安度晚年。2003年以后,由于父亲患脑溢血、白内障等疾病多次在医院住院,期间,她每天去医院伺候老人洗漱、吃饭,把父亲照顾得周周道道,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母亲也是身患脑溢血,2009年、2010年又先后摔断了胳膊和腿,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把老人从老家接来,每天依旧耐心地伺候老人日常起居,直到母亲去世。为了更好的照顾好公婆,2009年他们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公婆在城里买了新楼房,冬天住着热乎乎的暖气房,老人激动得直掉眼泪,逢人便夸儿子、儿媳孝顺。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她在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如:水龙头坏了,换个皮垫、加个螺帽就废物利用起来;全家人的洗衣水总是用盆接起来拖地或冲刷厕所;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呵护。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