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人们在一起鉴赏书画作品。
3月6日,是尧都区金殿镇平人学社建社10周年的喜庆日子,像往常一样,这些平日里憨厚朴实的农民聚集在一起谈论文化,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十年来,他们一边做着农活、一边打工、一边跑着文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如今在他们当中,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市作协会员、剪纸协会会员……他们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开书画店、开根艺馆、为仙逝的鸿儒著书立碑……他们是一群热衷文化并不辞劳苦的农民。他们是最美乡村文化人。
书画装裱店活跃农村文化2004年平人学社的建立,为爱好书画艺术的农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
很快,大家就发现学社里有这样一个人,他积极参加学社的每次活动,乡镇展览、县城展览次次不缺,很快成为学社的骨干。这个人就是王令,襄陵北街村的一位残疾农民。他从小热爱文化艺术,心灵手巧。虽然下肢行动不便(小儿麻痹后遗症),却写得一手好字,楷、行、草、隶都拿得出手,而且刻图章、剪窗花样样精通,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
王令看到在平人学社的带动下,很多农民加入到了书画爱好的行列,学书学画者的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是书画装裱的不便。因为金殿、襄陵一带没有装裱店,每举办一次展览,裱字画的工作量就显得十分繁重。不是到襄汾县城,就是到尧都区,既花车费路费又耽误来回工夫。
王令是位有心人,他想,如果金殿、襄陵一带要有一个书画装裱店该多好,该给每次的书画活动带来多少方便。他曾动员过几位身体健全的朋友开个装裱店,但一直无人行动。王令不愿让自己的想法落空,别人不开自己开,一定要为当地的农民书画爱好者提供方便,一定要填补金殿、襄陵一带竟无装裱店的空白。他多次到装裱店看师傅们的装裱过程,又不断向有经验的好心人求教。2009年冬,在平人学社朋友们的支持下,王令开装裱店的主意已定,他看好了本村正大街两间搁置多年的门面。经过简单整修,2010年夏收前夕,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购置了一台自动装裱机和所有的设备,书画装裱店就这样开业了。
装裱店开业后,为附近的农民书画爱好者大大提供了方便,书法、绘画作品纷至沓来。对于前来装裱者,无论年老年幼,无论是初学的作品,还是功底见深的大作,王令的装裱都一样认真、一样仔细,他绝不让书画作品在装裱过程中留遗憾,而且收费很低廉。所以开业之后“回头客”甚多。
很快,王令就发现现在欣赏水平较高的农民,已不满足书画轴裱,而是裱后要装镜框。因为装框后,不仅作品显得大气,而且不易损坏或变色。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王令在装裱轴画的同时,又购进了不同规格的玻璃框架。他说,同样的作品,装框与不装框效果大不一样。
书画装裱店的开张,弥补了金殿、襄陵一带装裱行业的空白,为活跃农村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人们安居乐业、闲情逸致的精神寄托。
桑拱阳故里碑录入三晋石刻大全平人学社的许多人都这样说,提起给桑拱阳立碑,我们真能哭一场。
要说桑拱阳,必须先说桑湾村,桑湾村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沉积丰厚的村子,村子里有一家桑姓大户,在明朝末年竟然出了个名扬三晋的大教育家、理学家——桑拱阳,世人尊称他桑夫子。
平人学社成立的第二个年头上,徐生财在金殿镇南漠河古道发现一通石碑,老徐自己掏腰包出了50元钱一条烟雇村民把石碑打捞了出来。当时就有文物贩子愿意出600元钱购买此碑,老徐说,这是桑拱阳故里题名碑,理当留在当地。老徐的做法得到平人学社全体成员的赞同。
2006年,平人学社经过详实考证,决定重立桑拱阳故里碑。说着容易,要干起来却难上加难了。
定石材、写撰文、刻碑、商议地皮,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布置,精心运作,如果仅仅是这些也还罢了,还有一个钱的问题。钱对这些没有工资收入的农民来说,还真是一个硬碰硬的问题。可大家还是东挪西凑,从牙缝里挤出了4000元钱用于立碑。钱的问题解决后,就要找一位书法家为桑拱阳的碑石书丹。可他们找了好几位书法家,不是被婉言推辞,就是索要“润格”,面对天价润格费,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犯难了。他们的诚意最终打动了两位书法家,无偿为碑文书丹。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2009年春,平人学社终于为平水同仁了却了一桩久违的心愿。“文运昌达”题额的瑞气,焕发了平人学社的勃勃生机,让人们感受到缕缕春风和爽意。2010年传来喜讯,屹立在桑湾村的桑拱阳故里碑被录入三晋石刻大全。
《仰望孙复》填补临汾大儒空白经过10个春秋的勤苦耕耘,2012年,平人学社终于迎来自己收获的一年:张志柱的《志柱书画作品集》、齐长喜的《汾河湾里的明珠》、刘铁山的《志士碧血沃平阳》、师德荣的《金殿镇楹联集成》、徐生才的《仰望孙复》相继出版。尤其是《仰望孙复》的问世,填补临汾大儒空白。
老徐说,在尧都大地上,武将的光环总是盖过文臣。先说武将吧,有卫青、霍去病舅甥二人出兵大漠,连败匈奴,彪炳史册。但文人仅有元末进士张昌、明末学人桑拱阳、乾隆进士文学家徐昆等,缺少国学大师级的代表人物,难负临汾作为晋南政治文化中心的盛名。
而生于宋淳化三年的孙复,著有《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等著作,《宋史》上称其为“泰山先生”,后人将孙复列为泰山五贤之首。
他是宋代理学的先驱人物,同胡瑷、石介,以理学先驱者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在理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学者孙复系宋代平阳大儒,然而对于他的故居,今人却知之甚少。
不但会木工、泥瓦匠,还会炼铁的老徐,在远赴山东打工期间,一次在拜访泰山书院时,发现“孙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几个字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陷入对孙复的研究和考证中。他足涉山东、河南及山西多地,并亲临泰山书院,谒东平孙复古墓,拜邹县孟庙,赴开封到商丘,奔闻喜寻家谱……访古寺、抄古碑、翻古籍、查资料,广求佐证,苦苦追索3年有余。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复的故乡——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东宜村终于渐渐浮出水面。
徐生财觅着孙复的足迹,寻遍求学地商丘,办学地泰山,事业辉煌顶峰地开封,及长眠地东平,再到故乡东宜村,从先生的终点到先生的起点走了3年有余。一个60岁的老农民奔走在太行两翼,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其文字的深度、情韵、志趣,绝非一般人能望其项背;而其不懈追求的精神着实让当下的很多足不出户搞学问的学者们汗颜。
正是徐生财的千里走访,才有《仰望孙复》的问世,填补了千年前宋代临汾一代名儒的空白,更使孙复的名望于千年之后回归故里平阳,为作为文化大市的临汾增添了一份荣光与骄傲。
采访札记:10年前平人学社成立的时候,我就和乔忠延参加了成立大会。每当想起他们的时候,心头就涌出许多说不出的感动。他们是一群农民,没有工资收入,可他们却为当地的文化不辞劳苦地奔波着。不理解他们的人说:吃饱了撑的。”同情他们的人说:跑那些干啥呢?把自己的光景过好就行了。”这样跑图啥呢?又挣不来一分钱。”可他们坚持下来了,一坚持就是10年,他们有了自己的书画店、根艺馆、还有自己的书。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的片子时,我总是想,为什么不寻找最美乡村文化人呢?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一群最美的乡村文化人。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