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英 你若一直在,我会一直爱

2013-04-22 08:31: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什么是亲情?亲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情。什么是孝顺?孝顺是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的回报。心有良知璞玉,行有道德标杆,吉县道德模范王学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她多年的坚强与温柔,保全了一个家庭,温暖了一个社会。

父子相继脑梗

一屋子的中药味儿,两个脑梗病人,三餐喂饭到口,四时不离左右,这,大概可以描述王学英几年来的生活状况。

要说日子过得苦,没有人敢说比王学英过得更辛苦了。

这样的苦日子始自公公发病。2004年的一天,王学英70岁的公公王学温突发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当时,王学英全家住在离吉县县城60多公里的文城乡曹村,为老人请医、检查、治疗极为不便,她为此学会了打针、配药、输液。然而,为老人检查却是个大麻烦,老人行动不便,山村离县城又远,为了使老人尽快康复,2006年,王学英和丈夫毅然决定,将家搬到县城,租房居住。

在给老人治疗的过程中,病情时轻时重,但王学英不愿意拖丈夫的后腿,自己能处理的,尽量不给丈夫打电话,怕影响他工作。

几年来,王学英每年都要预防性地为公公输两次液,再住院彻底检查一次,病情控制得还不错,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体质逐渐衰退,糖尿病、肺病、心率快、青光眼、白内障等相继病发,2012年一年就住了3次院,每次都在半个月左右。

2012年4月23日住院后,老人输液时出现液体反应,高烧、昏迷,全身抽搐,王学英日夜侍候,不离左右,不知道的人都说:老人真是好福气,摊上这么个好女儿!”10多天后,病情才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几个人影,还常把人认错,就连日日不离左右侍候他的儿媳妇,他都经常误认为是医生。或许,是因为这几年王学英学了很多的医护知识,打针、输液、测血糖、量血压等等一应操作已经十分熟练的缘故。

老人犯病后很烦燥,总是拿身边的人出气,王学英说,我习惯了,不生气,就把他当个孩子,他想说什么随便说吧。

老人身体健康,丈夫工作顺利,儿女学业进步,这些对家人的祝福是王学英心里最大的愿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年富力强的丈夫突然也患了脑梗。

王学英的丈夫王建中原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当时已在王家垣小学教了25年语文课,连续多年被评为教学能手,2011年国庆节后刚上班,他的血压突然升高,便就近在乡医院治疗。然而,4天后,同学们看到他口鼻歪斜,立即送他到县医院就诊,当时,他的腿已经迈不上县医院的楼梯了,医院诊断为脑梗,当天晚上,他的手就不能动了,治疗7天后,王学英将丈夫送往临汾市医院治疗。

独自承担苦难

在王学英的印象中,最难过的是丈夫住院的那段日子。为了让孩子安心上学,让老人心里没负担,她瞒着全家人,独自承受着精神与体力的巨大压力。

因为要去医院侍候丈夫,王学英便请姑姑、妹妹照顾公公,然后趁着空当儿再赶回家,对公公谎称在外打工,抽空回家蒸馒头、洗衣物,给老人买药。不明就里的老人说她:把家放下去挣钱,不管我和孩子,真是没有见过钱!”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她多想对老人说说自己心里的苦,但终究没有张开嘴。忍受着公公的埋怨,怀揣着对丈夫的担心和对公公、对孩子的愧疚,她把泪水咽到心里。她说:“哭能顶啥事?说出来又能怎样?让老人知道了反而对他的身体不好。”

丈夫生病的消息一直瞒着老人。出院后,疗效并不理想,他的行动明显异样,语言功能也受到影响。王学英再次对公公撒谎,说丈夫骑摩托车摔伤了腿,养一段时间就会好。然而,作为一名脑梗病人,老人心里十分清楚,儿子可能也得了和自己一样的病,全家人相对饮泣。

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儿,王学英的心里似乎忘了她也是一个会生病的凡人,终于,她也病倒了,腰椎间盘突出,不能活动。怎么办啊,千万不能躺下!忍着剧痛,王学英针灸了20多天,又在家里自制的架子上牵引了几次,病痛有所好转,她又一头扎进了干不完的家务里。

一般情况下,王学英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00起床,给儿子做饭,送儿子上学;然后给老人洗脸喂饭,换被褥,给全家人做早饭;饭后,清洗头天晚上被老人弄湿的被褥、衣物。“尿不湿?每块要三四块钱呢,时间长了,哪能用得起呀!”王学英说,自己辛苦些不怕,这样省钱。

为老人翻身、擦洗,扶丈夫进行康复锻炼;医院不开大处方,她要天天去医院拿药;家里经济紧张,需要经常去报销……前几年,王学英还买了一台小型压面机,在家里卖点面条贴补家用,后来,时间实在来不及,她不得不放弃了压面的生意。

公公输液每天需要六七个小时,王学英不但要看着液体滴的速度、有没有滚针,还要时不时地将坐姿不正的老人扶好;为父子二人熬不同的汤药,将药先泡好,分别熬两三次兑着喝;提前将他们需要服用的各种药片、药丸分好,放到各自手边,按时按点地照顾他们服下去……

有你家才完整

最让王学英难受的是丈夫竟然要自杀。

去年,王学英的母亲因脑出血住院,考虑到女儿家的情况,老人当时没有告诉她。以前父亲脑出血时,王学英就没有照顾过,内心愧疚不己,便想去看望母亲,丈夫也要一起去。王学英安顿好家里,便与丈夫一同回了娘家。

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见了丈夫。全家人找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找遍了山村,喊破了喉咙,都没有找到他的踪影。一个腿脚不灵便的人,一大早能去哪里呢?他肯定走不远。王学英又出去找,在一孔早已废弃的窑洞下,似乎躺着一个人,她赶紧跑到窑洞顶上细看,果然是自己的丈夫,已经摔得流了血!王学英不顾一切地飞奔到窑洞下面,抱起丈夫问他哪里摔伤了。

经检查,王学英丈夫的两个手腕都骨折了。原来,正值年富力强时,自己却从一位儒雅潇洒、受人尊敬的老师,变成了一个需要家人照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她丈夫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也不忍心看着妻子侍候两个病人,成天疲于奔命,此次跟着妻子回娘家之前,他便想以这种绝决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让妻子解脱。他便纵身跳下了3丈多高的废弃窑顶,希望能长眠在自己生长的故土上。其实,当大家寻找他时,他能清楚地听到大家的呼喊,但是,他硬忍着骨折的剧痛,躺在地上没有应声,想就此别过……

赶忙叫人将丈夫抬到医院,接受治疗后,王学英才问他,怎么会走到那么偏僻的地方,怎么走路那么不小心会掉下去,她根本没有想到丈夫会寻短见。当得知丈夫的真实想法后,她与丈夫抱头痛哭并劝他,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只要人在,就有治愈的希望,以后不要再干傻事,将家里的老老小小抛给她一个人。

现在回想起这些,这个刚强的中年汉子依然泪水涟涟,我和学英从小在一个村长大,就是人家通常说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后来,她又到我任教的学校当过代课老师,生孩子后才离开学校,我们结婚26年了,感情一直很好,我真不忍心拖累她侍候两个脑梗病人,没想到,那次没有达到我的目的,反而摔折了两个手腕,更加重了她的负担……”

日子再苦也得过,苦日子总会过去的。王学英的心里一直在坚守着这个信念,只要家人能好,自己再苦再累都没什么。家人的健康,孩子的学业就是她最大的快乐。

生活还是眷顾王学英的,2010年,大女儿考上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二女儿考上河北铁路职业学院;儿子正上初三。虽然家里的经济不宽裕,但王学英说,今年过年,女儿用勤工俭学的钱为我们买了衣服,她们现在能自立了,我的担子也越来越轻,只要照顾好两个病人就行。笑中带泪,我们理解她的欣慰和期待。

2004年至今,父子二人相继患病以来,王学英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在家与医院之间奔波了多少趟?多少次顶风冒雨为他们请医问药?多少次数着他们的输液滴到天亮?多少次为他们端水喂饭、清理大小便?哪一天不为困窘的经济精打细算……这些,只有王学英心里清楚,但也只有她最不计较。她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她顾不上去思考孝道、伦理,也不会讲什么漂亮的词汇,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贴心贴肺的孝道,注释不离不弃的爱情。

王家租住的小屋充盈的中药味,更氤氲着浓浓的亲情。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高卓然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