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为民领头雁

2013-05-03 08:27: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古县的小康村中,张家沟村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别的不说,光各级领导来该村调研,每年不下10余次。之所以能如此,知情人都会想到村党支部书记赵怀忠。是他带领着村集体领导班子,把全村工作推到了这样一个高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

赵怀忠高中毕业就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后来又连续干了民兵连长、统计、会计,1994年任村党支部副支书,200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张家沟村属城中村,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全村6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庄,现有居民690户1980口人,耕地面积2110亩,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5500余元。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创文明和谐村,带一流队伍,建富裕小康,促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原则,在“强化农业基础,发展商贸服务,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多方征求意见,集中民智,概括提出了“东西两山农林牧,河下工商运建服”的经济指导方针。致力关注民生工程,实施了涉及到移民新村建设、村村通建设、学校教学楼建设、商贸楼、村里道路硬化、核桃基地建设、党员活动室和环境整治等10个大项、20余个小项目,总资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

突出优势抓引导 增加农民收入

2002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后,赵怀忠带领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班子,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在村域发展和规划上再定位、再提高,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挖掘潜在的、深层次的“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该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商业等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抓农业产业化。村里积极鼓励组织村民发展种植业,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林业,成立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11个,使农业生产向精细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近年来,4个村民小组共嫁接核桃树6万余株,村民家家户户建起了“绿色银行”。

转移农村劳力。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组建了张家沟劳务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为村民务工提供了保障。全村劳动力转移率达90%以上。

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开发利用近郊村地理优势,带动饮食、经商、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村共发展运输、餐饮、家政、旅馆等个体企业98个。筹资170万元,对原来的张家沟菜市场,进行改造,更名为“龙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县上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20余户。在以前建设的基础上,2006年投资48万元,村村通硬化道路4公里;投资18万元,新建500平方米支部村委办公大楼一座;投资30万元,建成移民新村一个,水、电、有线电视全面配套,有效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2005年,投资500余万元,实施改造了商贸城临街5层楼建设工程,这是当年县上确定的重点工程,也是张家沟村的翻身工程。

2012年,筹资1300万元,对原商贸城进行彻底改造,拆除原全家和超市用房,建成建筑面积4500余平方米、框架结构3层楼房,当年吸引全市大型连锁仓储超市——万佳福落户古县。

突出事业抓和谐 活跃乡村文化

强化三个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新农村“六个一”工程,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提高农民道德素养。

建设文化阵地。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图书室;利用文化阵地,每年由党支部、工青妇组织牵头多形式地组织举办科技、文化、法律、党风党纪知识的学习培训及各类有益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投资20万元完成了古县第一家标准化的村史《张家沟村村志》编辑出版。

加强科技培训。三年来,村民积极参加县、镇两级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村里也聘请了专家教授向农民指导、讲课。全村40%的农民通过了技术培训,掌握了1-2门的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村民学到了技术,打工有路,致富有门,为实现全村产业转型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及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奠定了基础。妇联会重视妇女的技能培训,成立妇女之家,农闲之际广大妇女组织起来,学习文化知识和创业技能,如今全村条件允许的妇女90%以上的走出家庭,打工或者开店创业,走上了自强自立的路子。

推行合作医疗。全村参合率100%,村民只需交10元,剩余全部由村里负担,2012年,村里每人补助50元。目前,全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开展评比活动。近年来,张家沟村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中产生了多星级文明户100余户,五好家庭120余户,“星级文明户”的评比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关注弱势群体。彻底协调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失地农民生活问题,全村800余口“菜农粮”人口生活有了保障;每年春节前夕,都要深入卸职老干部及特困户家中,发放生活补助和救助金。同时村里把对村民的救助作为一项制度和做法确定下来,以后凡是大病住院治疗的一律救济1000至2000元,到目前已经救济18人,对老党员、特困户进行救助。

突出新农村抓建设 改变村容村貌

近三年来,张家沟村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形成了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

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万元硬化了街巷及村组道路;投资500余万元新建了城北教学大楼;投资550余万修建了商贸城;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龙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投资400万元,完成了村小河“蓝天碧水”工程,大大改善了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投资50余万元,解决了全村1700口人安全饮水;投资50万元,实施扶贫移民53户,238口人乔迁新居;抓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06年,经多方努力将原张家沟小学更名为“城北小学”,2007年9月,城北小学的五层教学楼落成投入使用,这一工程村里自筹资金350万元,争取资金300万元,得到了市县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倾注了村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的大量心血。如今电脑等教育教学器材,教师办公用品和学生桌凳全部更新换代。2003年以来,凡本村高考达线学生,一律给予资助,一本2000元,二本1500元,三本1000元。

全村信息联网。全村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固定电话和宽带网进村入户,许多村民在家里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信息,为全村经济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改善生态环境。该村积极响应县上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号召,筹资50万元,进行了集中整治。清除陈年垃圾3万余立方米,绿化荒山2000余亩,空闲地8000余平方米;改厕320户;拆除“残垣断壁”非法建筑200余处,清理“牛皮癣”小广告2万余张,安装路灯50盏,粉刷墙壁20万平方米。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彻底改变了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冬天各类垃圾随地乱倒脏、乱、差现象,村民也改变了陈规陋习。

扎实的工作结出累累硕果,赵怀忠先后获得集体和个人荣誉50余项,是全县出了名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单位”和“先进村”。谈到未来的打算,赵怀忠踌躇满志,他说,今年争取把修建12层住宅楼的规划项目落到实处,彻底解决农民住房困难。通讯员 刘广亮 张俪馨

     

责任编辑:高卓然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