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吉县有个行政村叫太度,近年来“火”了,只因为出了个省、市道德模范芦来柱。总是一身旧衣裤,走路瘸拐的芦来柱,年前年后两次走上领奖台,一次是“临汾市第二届十大道德楷模表彰会”上,一次是今年在太原市隆重举行的“榜样山西·纪念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暨第四届山西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仪式上。
平凡的芦来柱,接受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的亲切接见,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敬一丹的采访。
荣誉背后,芦来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故事?
童年坎坷 尝过辛酸尝过爱
1958年,山东黄河泛滥,芦来柱的父母逃荒到吉县。生下他5个月时,母亲离开人世,身在异乡的父亲手足无措,只好将他送给太度村芦国太、芦红英夫妇抚养。当时,芦姓夫妇还未曾生养,他们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儿子视同己出,给他起名“来柱”,期望他长大成人后能顶门立户。尽管生活贫困,但养父养母有好吃的全给来柱。之后,芦姓夫妇又相继生了几个孩子,有了亲生孩子,这对善良的夫妇对来柱始终如一,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不让他受一点委屈。
芦来柱8岁那年,家中来了一老一少两个人,是在大宁县一个林场当护林员的亲生父亲和二哥,目的是想把他要回去。养父征求来柱的意见,这个已经懂事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跟亲生父亲走。
亲生父亲想到一个招数,就以奶奶病重想在有生之年见见亲孙子为由,把来柱“借”到了大宁县。
到了大宁,来柱才知道根本没有生病的奶奶,亲生父亲不许他再回养父母家,并给他起了一个新名字“胡修坤”。到了这个新家,“胡修坤”才知道自己还有5个一母同胞的哥哥姐姐。在大宁县的3年里,芦来柱先后在二哥家、亲生父亲家住。
在吉县生活的健健康康的来柱,到了大宁县深山中的林场,喝的是缺硒山泉水,处在发育期的他得了大骨节病,全身关节肿大疼痛。为了给他换个环境,两年后,生父将他送回山东的大儿子家,可是,来柱不适应老家的生活,生父只好将他接回到大宁。
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林场没有上学的条件,来柱经常喊着要回吉县,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憋出病,也担心耽误了孩子的学业,生父再次把他送到吉县的芦家。
一别3年,养父母当时已经育有3个亲生孩子,家里的经济也十分困难,然而,热情纯朴的芦家父母并未嫌弃这个已经不再健康的大儿子,再次热情地接纳了他,还是像以往一样,好吃的先让来柱吃,好穿的先让来柱穿,送他上了村里的小学。来柱的童年,在命运的捉弄下,饱尝辛酸,在养父母的呵护下,也品尝到人间的幸福和温暖。
牵记恩情 不恋城市生活
时光如梭,转眼间来柱初中毕业,长大成人,跟随养父养母在太度村务农,成了家中的主劳力,担当起照顾爷爷、养父母,供养3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上学的重担。
远在山东的哥哥姐姐们多次捎信、打电话,让他回家探亲。1997年,来柱终于再次踏上了老家的土地。几个哥哥姐姐看到因劳累过度、过早衰老的弟弟,十分心疼。其中有个哥哥承诺安排工作,给他成家,对于他们的好意,来柱总是笑而不答。
他讲了自己在芦家的故事。“在我吉县的家里,养父养母对我极其疼爱。有好吃的、好用的都是先给我,再困难也没有让我饿过肚子。全家人都不把我当外人。弟弟妹妹都很尊敬我,在吉县,我丝毫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边是年老体衰、生活困难的养父母,一边是条件优越、难割难舍的骨肉情,来柱该选择哪一头呢?出人意料的是,哥哥姐姐们提出的那些在一般人看来充满诱惑的建议一次次地被芦来柱拒绝了。
多年来当人们问起他当年的选择时,芦来柱总是说:“虽然山东的家庭条件样样都好,可是,养父母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养育了我,如今,他们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了,这时候我离开他们,我心里过不去,和他们在一起,我心里踏实,再苦也不觉得。”就这样,芦来柱回到养父母身边。
雏乌反哺 回报养育之恩
“我哥对父母比我们还亲。”他在吉县的弟弟坦率承认。1998年,父亲因为胃出血生命垂危,弟弟妹妹们慌了神,芦来柱背着父亲到医院,侍奉床前、端水喂饭。父亲大口呕吐,他擦拭干净;父亲要上厕所,他不离左右。那几年,芦家生活特别困难,看病、伺候老人、都由他负担;苦活、累活都由他扛着。忙了家里忙地里,来柱几乎没有时间想自己。
男大当婚,父母开始给来柱张罗着说媳妇了,可是,由于一些意外原因,芦来柱放弃了姻缘。
弟弟妹妹们一个个紧跟着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作为长兄的芦来柱时时操心着他们的婚事。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把挣来的每分钱都用于这个家庭,帮助5个弟弟妹妹先后成了家。芦来柱还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几乎不再考虑自己的婚事,一心侍奉父母。
芦来柱对父母的孝顺,村里左邻右舍看得最清,父母心中也有数。母亲芦红英说:“来柱太好了,家里烧的柴火我们从来没有操心过,弟弟们的婚事比我们操心都多。如今,我们老了,他总是什么事情都能想到。只要他在家,几乎天天帮我们干活、拾柴,一捆柴有七八十斤重,从沟里背上来,比亲生儿子都贴心,家里啥都不缺,少什么就给我们添什么,什么好吃就买什么,好多别人没有吃过的稀罕东西我们都吃过,我们的生活就在他心里装着,尤其是药,从来没有推迟过。可是,对自己总是舍不得,他有大骨节病,身上很多关键骨节都变形,走路不利索,胳膊也伸不直,干活时全身的关节都疼,可他舍不得给自己买药。我儿子就是这样的人,宁肯苦自己,不愿苦别人。我觉得,四邻八乡都没有这样的好孩子……”
尽己所能 扛起家庭重担
芦来柱是大家公认的好人、老实人,他的婚事成了大家的事,很多亲人、邻居、领导、工友对他的事极其上心,每次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大家都会想方设法找专车将芦来柱送去相亲。可是,由于太久没有接触感情的缘故,抑或是因为长年在山里劳作,芦来柱变得十分内向、羞赧,他总是不敢抬头说话,因此错过了很多姻缘。
2004年,芦来柱已年过四十。妹妹给他介绍和自己在一起打工的同事,在极力撮合下,芦来柱与本村寡妇刘金枝结婚。妻子的前夫由于重病去世,留下十几岁儿女,芦来柱对他们视如己出,全心全意地照顾。他在外挣的钱,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几乎全部用来贴补家用。
有好朋友们劝他,好歹给自己留点私房钱,最好再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可是芦来柱不为所动地说:“我自己就是领养的,和养父母不是一样亲吗?只要我对孩子们好,孩子们也会对我好,和亲生的没有区别,也可以给我养老。”以一份慈父之爱,芦来柱供女儿上高中上大专,供儿子上职高上电大,如今,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芦来柱说:“看着他们过得好,我才觉得高兴。”为了让妻儿过上幸福生活,芦来柱还用打工赚来的钱盖了四间平房。
诚信待人 受人拥戴当队长
芦来柱不仅对家人抱诚守信,对乡邻、对工友也实心实意,以诚相待,无论走到哪里,都被大家称作“靠得住的人”。
为了增加收入,1981年,芦来柱跟别人进当时的公社造林专业队干活。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总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1990年,芦来柱被大家推选为小队长,手下带领几十人的队伍在山里植树造林,哪里的坑最难挖,他就挖哪里,哪里的坡最陡,他就上哪里,从不多拿一分钱。同时,作为队长,他还担负着质量检查任务,每次都亲自验工,一丝不苟。
从2000年开始,作为队长,芦来柱领到了林业局发的补助金。这几千元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这笔钱在芦来柱的口袋里还没有暖热乎,他就都贴到了大伙儿的伙食中,为了大家有活干、干得好,他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肉买菜补充营养。
1981年至今,芦来柱的造林工队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植树约2200万株,所造的林木标准高、质量好、成活率最高,是公认的“放心工队”,不愁揽不下活。
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芳说:“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芦来柱这样的好人好事得到应有的褒扬,吉县评比表彰了“十大道德模范”,今年又决定开展榜样吉县“十大百佳千好”道德推行活动。”正因为有着芦来柱这样的道德模范的引领和带动,吉县到处涌现着正能量,出现了拾到10万元交还失主的最美环卫工王青凡、六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儿媳的刘桂月等一批道德模范。(陈健翔 窦晨丹文/图)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