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乡村从医路

2013-06-05 08:32: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初夏,洪洞县万安镇涧西村的麦穗开始由绿变黄,转眼已是麦收时节。

“狐大夫在家吗?”听到有外客来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拄着拐杖迎了出来,只见他红光满面,双目炯炯有神。他正是记者此行所要寻找的90岁高龄外科大夫狐云吉。

狐云吉现居住在一座三孔砖窑洞里。走进窑洞,屋内陈设虽简朴,但却摆放得井然有序。炕头整齐地放着上百本书籍。现在的狐云吉虽然已经眼花,可读医书仍是他的乐趣。

回想起往事,狐云吉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那个战乱的年代,医生也最为紧缺,对他而言,能够加入部队成为一名看护兵,支援前线救死扶伤是他的人生目标。1940年正月十六,他毅然决然地参军了。

从护理到司药,他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医学书籍,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好学,成了一名能持手术刀的外科大夫。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他放下手术刀,继续钻研医学知识。他没有留在解放军野战医院,而是返回家乡,为改善村民的就医环境,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狐云吉感叹道:那个时期,全乡的整体医疗水平都很低,村里没有卫生所,更没有药。当时万安镇下设23个大队,共两万多口人,可全镇只有一两名中医,老百姓生病了,有钱的抓几副中药,没钱的就在家硬扛。”回乡后,他经常帮助老百姓输液、打针,对老弱病残的患者给予免费治疗。久而久之,狐云吉成了乡里的“再世华佗”。

狐云吉凭着精湛的医术,受到了十里八乡百姓的信赖。1954年12月5日,洪洞县卫生科的刘科长亲自上门邀请他前往县城筹建县医院,县医院正常运转后,他又被派到万安筹建镇医院。

回乡后,狐云吉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洪洞县城,而且是去参加中医培训。平时,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镇属区域的农村,见的最多的是桑梓百姓。

“那时的社会风气特别好,万安医院全体工作人员满脑子都是“为人民服务”,不论村子远近,只要有人求诊,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近的背上药箱步行上门给老百姓看病,远一点的村子要骑上自行车,给老百姓送医送药。”狐云吉表示。

“他退休后,家里经常门庭若市,慕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几位村民告诉记者,狐云吉回到村里后,村民有了小病都来找他,有时候看病还得排队。为了应急,他还购置了一些必要的外科器具及一些应急的中药柜子。

如今,狐云吉退休已有30年,找他看病的除了十里八乡的村民,还有一些慕名前来看病的外地人。前几日,附近韩家庄的一名妇女抱着孩子找上门来,狐云吉的儿子和媳妇都说老人糊涂了,也担不起延误病人病情的责任,让患者到县医院就诊。可那名妇女却说她是韩家庄韩福锁的三孙媳妇,是爷爷让她来找狐医生看病的,最终老人为她的孩子看了病。

韩福锁之所以如此信任狐云吉,是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韩福锁拉肚子的毛病辗转好几个地方,看了中医看西医,都不见效,最后来到万安医院,狐云吉诊断出韩福锁患得是阿米巴痢疾,对症下药后,很快痊愈。

“涧西附近村的村民前来看病一般不接待,有的还没有进院子,就被儿子和媳妇他们挡了回去。”狐云吉说,全镇23个村委会,只要来人说出自己父辈的名字(50岁以上),他就能把他们家人的名字一一说出。

年幼对医学的兴趣,到从医梦想的实现,狐云吉在医疗岗位上一干就是70余年,至今仍然坚持为上门求医的老百姓看病。“为村民看病就是为人民服务”是他的精神支柱,对从医职业的操守,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名门礼路杏林香,医承思邈民乐康;军并福井泽乡里,济世德翳誉乙方。”一位患者赠送的这幅字画,诠释了耄耋老人狐云吉在医学与人生道路上的执著追求。记者 王隰斌 实习生 张洁

     

责任编辑:高卓然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