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祥:不辱使命 无悔人生

2013-06-26 08:21: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2013年3月7日晚,时任尧都区国土资源局地环股股长的魏国祥因心脏病猝发溘然长逝,年仅37岁。短暂的人生,平凡的岗位,他用博大无私的胸怀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用朴实无华的生命乐章抒写了自己无悔的人生。

尧都区是一个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魏国祥自上任伊始,就下决心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地质灾害防治上。

在地环股办公室,尧都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预警监测管理网络图赫然在目,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各部门职责及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一目了然。自2005年8月任地环股股长以来,在魏国祥的努力下,尧都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并取得了地质灾害“零死亡”的骄人成绩。如今,全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日臻完善;区、乡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预警监测信息中心基本建成;应急抢险救援指挥系统、抢险救援队伍及应急物资库充分发挥作用;全区地质灾害近期、中期、远期治理目标已经确立。2012年9月,尧都区顺利通过了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地质灾害“十有县”评审验收,即实现了有组织领导机构、有防治方案、有经费、有监测体系、有联络员、有制度、有警示牌、有预报、有器材、有培训的目标,今年年初被评为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魏国祥常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人命关天的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1年4月17日,一平垣乡一个居民组东南方山体出现裂缝,且裂缝有加大的趋势。获悉这一消息,魏国祥立即带领专家进行现场勘察,根据实际情况向有关煤矿下达了防治意见书,督促煤矿制订治理计划并落实预防措施,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2011年9月16日至18日,由于连续强降雨,枕头乡两个居民组房屋出现裂缝加宽和后山坡裂缝加大现象。险情就是命令,魏国祥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应急调查,迅速启动应急方案,动员和说服在村内居住的15户居民61人从村中全部安全撤离,并组织隐患点监测员同7名村民在滑坡区外进行观测和防止村民返回村内,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事故。在这次强降雨过程中,全区有7个村因雨水冲刷、侵蚀造成25间(孔)房屋和窑洞倒塌,2座羊圈倒塌砸死19只羊,而由于预警及时,措施有力,组织260余名群众采取了撤离避险等针对性应急措施,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的特点,魏国祥精心编制了一个群测群防网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狠抓落实,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

目前,尧都区共有17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原则,共确定57名监测责任人、148名监测人,向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178份,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案表178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3491份,每个隐患点都设立了警示标志和监测桩。

为了提高群防群测员的素质和能力,魏国祥每年都要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培训和避险演练,组织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政策和基本的避险常识,使群防群测员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生命的“守护神”。他们常年生活在群众中,从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到提醒群众重视安全防范;从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到组织群众搬迁避险;从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到认真进行监测记录,用一点一滴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工作将隐患消弭于无形。

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群众摆脱提心吊胆过日子困境的一项根本措施,但搬迁避让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大的难题是筹集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魏国祥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同企业协商,由采矿权人和致灾主体单位出资解决避让搬迁问题。并向区领导反映实情,用地质灾害保证金保障受灾群众的利益。同时,积极争取省里立项,纳入省级地质灾害项目库,设立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和能源发展基金项目,解决受灾群众的困难。

通过以上渠道,尧都区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项目总投资达5000万元,建千米深井4眼,建住宅楼280余套,使1400余名群众走出大山,从根本上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得到了改善。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圣物,其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精彩与充实。魏国祥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竖起的那178个警示标志牌和356个监测桩犹如一座座丰碑耸立,时刻在警醒着人们: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于泰山。任亥生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