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为了能给残疾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她毅然走上了特殊教育的岗位;
十余年间,她多方奔走:参观学习兄弟学校、找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寻求单位、企业扶持特教,全身心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残疾孩子当中;
十余年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她付出的不仅是爱心,还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校长妈妈”;被称为“校长妈妈”的王红果,为侯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无私奉献着。近20年的时间里,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特殊教育事业上。
视校为家 爱生如子
侯马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8月,地处上马办乔山底村。建校之初,教室就是原海军教导处营房,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由于办学条件差,加上工资待遇低,很难招到后勤人员。当时,全校只有一个炊工,白天负责给孩子们做饭,晚上还要兼做陪护,没干多久就提出了辞职。
一时间,60多个孩子的吃饭成为问题。怎么办?
“我来!”王红果坚定地说。
这个决定使她每天都处于“连轴转”的状态。除了本职工作,她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孩子们做饭。在这里,一些孩子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好他们,她经常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
去年腊月一个寒冷的夜晚,蒲县籍的智障孩子小伟突然旧病复发,四肢瘫软,呕吐中带着血水,不住地哭喊:“疼,疼……”她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急忙联系120急救中心。经过一系列的诊治后,已是凌晨2时许。由于身体不适,小伟不停地哭闹,她便陪护在床边,拉着孩子的手柔声安抚。直到清晨7时许,小伟才睡去。中午11时,小伟的爷爷赶到医院,得知事情的经过时,一把抓住王红果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你!”
面对特殊的孩子,除了无私的关爱,还要付出更多的艰辛。2012年,小昱博引起了王红果的注意。小昱博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也离家出走,从此成了孤儿,终日流浪街头,原本智商就低的他又患上了自闭症。
小昱博刚被叔叔送进学校时,从不和别人说话,还时常到垃圾堆捡东西吃。看到这样的情景,王红果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让小昱博改变不良习惯、早日融入学校,她对小昱博付出更多的照顾。
由于小贺昱博家离学校较远,其叔叔两个月接他回家一次。每逢周末,当其他孩子都被家长接回家,王红果便把他带回自己家中,给他洗澡、洗衣服,让他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今年3月份,她还组织全校师生给贺昱博过生日……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小昱博终于变得开朗起来。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王红果和老师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了让他们将来有能力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学校专门开设了手工编制、康复训练课,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在王红果和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学生韩雪在“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展评活动”中获第一名;王耀宝在全国青少年艺术选拔赛晋南赛区(声乐组)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华夏之星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少儿组”比赛中获银奖……在王红果的不懈努力下,侯马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吸引来周边县、市的残疾儿童来这里接受教育。有135名残疾儿童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靠双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俯首的耕耘,终于换来昂首的收获。连续多年,王红果被侯马市评为“特级劳模”、“模范教师”、“安全学校校长”等称号;1999年8月,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首届教学能手一等奖;2002年11月,被授予全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6——2010年度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3月,荣获山西省教育学会颁发的“三晋名校长”荣誉称号。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