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解耀庭其实早已安排上了日程,无奈每日杂事缠身,一次次将采访计划搁浅。据了解,解耀庭是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曾任临汾文联副主席,而前去拜访,并非冲着那些耀眼的光环,只为他所著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012乡土作家书系——《乡情乡韵》。
6月底的一天上午,采访终于成行,电话联系过后,记者坐到了解老家的客厅,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体会他的奋笔疾书、笔耕不辍。
感恩故乡之作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家乡的沃土和河水养育了我。我是乡村的儿子,与故乡有着解不开的血缘。这部作品就是我对故乡的感恩之作。”解耀庭出生在我市汾河西岸金殿镇的一户普通农家,如今回忆起曾经生活的点滴,他感慨颇深。即使长大后,工作了,进城了,乡土留给他的记忆、印象却是那样刻骨铭心。那土地、田野、河流、沙丘;那村庄、道路、房舍、街巷;那树木、果园、菜圃、花草;还有牛驴骡马、猪羊鸡狗……最忘不了的是父辈们、邻里乡亲和儿时的玩伴。他们的影子在自己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我就想借助文学之笔把早已尘封很久的往事一一记录下来。”在写作过程中,解耀庭为保持真实面貌,特别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原原本本地展现出纵横、深沉、凝重、沧桑。“越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乡情乡韵,才是最明亮闪光的镜面,才能启迪后人,警示未来。”
18万字的集子不可能马上读完。然而,水田》《土炕》《戏台春秋》《手推车记事》《蒲扇》《父亲与农具》……这一个个散发着乡土情韵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
随意翻开书籍,记者如痴如醉地读了起来,浓郁的乡土气息拂面而来,细腻逼真的乡土生活片段在眼前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仿佛触手可及。他的文笔看似平淡、质朴,却又真实、细腻,充满令人感动的亲情,且篇篇都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韵。开篇之作《清水河》,将家乡波光粼粼的清水河描绘的鲜活迷人,满怀对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推煤》里记载的他们深冬涉水过河、车闸失控的往事,细致入微地描写,仿佛事情就发生在眼前。《铭记于心的“三寸金莲”》中,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长大的外婆跃然纸上,养育之恩和反哺之意自然流露。
热爱生活之举
虽然已经70岁高龄,但是解老能轻松将一袋面粉从小区对面的超市扛上自己6楼的家中。“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就是读书、写字、健身、创作这么简单。”解老的老伴告诉记者,每天早上5点半,解老就跑步到锣鼓桥头广场,这一去要花18分钟,然后在广场做起自己发明的健身操,最后快步走回来,花费22分钟时间。回到家,简单地吃完早餐,他就开始阅读和写字。
“从小受爷爷写一手好字的影响,我对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解老介绍说,以前一直也在练习书法,但是退休后,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他发现自己的视力和记忆力开始下降,2011年初,他买来小楷笔,找来稿纸开始练习。
“刚开始,并不得章法,不是字写得太大出框了,就是很不美观。”如今,回过头来想那段刚开始写字的时光,解耀庭满脸喜悦,他说写小楷要静下心,不能有半点浮躁,练了没有多久,他发现自己的视力和记忆力都有明显提高,自己就将这一习惯坚持了下来。“每天并非茫无目的地乱写,由于我自己喜欢散文,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抄录名人作品、经典散文。”3年来,解耀庭陆续抄录了《唐诗三百首》《沈从文精选集》《朱自清作品集》《鲁迅散文集》。“就拿《唐诗三百首》来说,他不仅抄录原诗,就连注解也没有放过。”解老的老伴说,每天除了抄诗,他还不停地朗诵,同时还把孙子一起拉上学习古诗方面的知识,孩子也受益匪浅。解老拿出了他这3年的成果,每本不到100页的稿纸,一共写了8本,按照每页208字计算,短短三年时间他已经写了10万多字。
虽然已经临近中午,但老人兴趣甚高,翻箱倒柜拿出了自己以往写的30多本日记,这也令在场的小儿子解晓峰感到吃惊。“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老。”解老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告诉记者,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日记本里都有最真实的自己。
“之前只是听说父亲写了一辈子日记,却并没有亲眼看到。”随意翻开一本日记,上面记录着解耀庭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小儿子解晓峰说,这是父亲留给自己和哥哥姐姐以及孩子们的宝贵财富,他们能够从中学到父亲工作和为人处世的哲学,这比那些物质财富更显珍贵。”记者 王隰斌 卢凯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