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王文成时,他已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租住到了铁路家属院。这时的王文成,已是82岁的耄耋老人,他依然保存着他无私赞助吉林孤儿的40多张汇款单和无数封信件,依然无法割舍对一对孤儿大学生的牵挂。
王文成一诺千金,从1996年到2003年,七年时间里省吃俭用,向从未谋面的吉林孤儿马宝、马丹兄妹汇款40多次,共计30000多元,用实际行动信守了“一定供你们到大学毕业”的诺言。
王文成与吉林孤儿结缘因自己订阅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王文成依旧保存完好,报纸出版的日期是1996年12月8日。就是读了这份报纸之后,才有了王文成老人与吉林孤儿兄妹的特殊情节。
“他们的母亲在灾难中失去了美丽的容颜,又在苦难中撒手人寰;他们的父亲在逆境中抛弃了人间亲情,一走了之,杳无音讯;他们两个靠吃土豆长大的孤儿,却能够在不幸中坚强地成长为同龄人的优秀者?”以上文字是《生命,在苦难中放歌》的引题,读了这篇文章后,王文成被深深地感动了。当时一晚上都睡不着,两个孩子都是孤儿,太可怜了”,第二天一早,王文成将几件衣服打成包裹,按报纸上的地址寄往吉林。收到吉林孤儿兄妹的感谢信的第二天,王文成又寄去了200元钱。而这时,王文成每月的离休金只有600多元,家里数得上来的只有一台21寸彩电和两个窄小而简易的沙发。这时,王文成老人的儿子、儿媳早在几年前就已下岗,条件并不宽裕,但他却默默地开始资助这两个孩子,并且从未对别人提起。当身边的好朋友从信件中得知这件事时,王文成却用“没有这回事”回答他们。
“我从未想过让别人知道,孩子们那么可怜,在学校又很优秀,没人帮助就可能失学”,与两个孤儿取得联系后,王文成在信中写到,虽然我是工薪阶层,并不富有,但愿意向你们伸出友谊之手,献点爱心,为你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愿支持你们渡过难关,一定要坚持读完大学,完成学业。”
“当初咱承诺人家了,要供两个孩子上完大学,总不能人家考上了咱却不能兑现”,提到为什么连身边的朋友也“瞒着”时,王文成老人笑笑,“别人说知恩图报,我从未想过要回报,当初只是感觉两个孩子太可怜了。”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两个孤儿先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吉林市北华大学师范学院。王文成,这位有着戎马生涯、园丁经历的老人,在漫长的7年间里,用汇款单、信件与吉林孤儿马宝、马丹兄妹建立了父子般的感情。
马宝、马丹兄妹在信件中曾这样感慨到:爸爸,你就是我们的亲人,是您供我们上大学。”遗憾的是,兄妹俩大学毕业后,均与王文成老人失去了联系。没了信件,没了电话联系,连一点音信也没有了。
“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言语是无力的,不能承负如此多的情感,在感情面前,言语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一句谢谢感激外,我不知何以对你的如此关怀,如此爱护作回复。然而,真的感激,没有你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兄妹的今天,这份感激将永在我们心底”。
这是2000年马宝在北大毕业之前的来信,也是唯一一封署名马宝一人的来信。从信中得知,马宝由预备党员转正,得知在五四文学社工作,得知马宝要竞选学生会主席,这让王文成很欣慰。后来,马宝大学毕业在北京一中任教,还是从当时仍在上大学的妹妹马丹的来信中知道的。
“现在就业很难,毕业需要找关系打点,需要请人吃饭”,这是2004年1月,马丹毕业前与王文成的一次电话联系。通完电话之后,王文成向马丹寄去了2000元刚发的工资,令他没想到的是,这竟是马丹与他的最后一次联系。兄妹俩大学毕业后,再没给老人一个电话、一封来信,但王文成却一直用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他们:或许孩子们有自己的难处。”
人是需要关心的。翻看信件时,总有许多感人的话不时地出现在眼底,感人肺腑。这些感激的话也曾感动过王文成。正如马宝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寄来的一封信中所说,也许人生的意义是让那些关心你的人、你周围的人幸福并快乐着。而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做点什么,心愿的,不违心的,力所能及的,应该做的。”
“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只希望他们工作顺利,一切安好!”。虽然年至耄耋,但兄妹俩依然是王文成无法割舍的牵挂。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