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们正坐在织布机前织布。
李红婷是在无意中学会织布的,就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她竟会因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家住侯马市侯北社区的李红婷常常想起婆婆刘翠艳在老纺车上织布的情景。河北老家的婆婆与别人织出的布不一样,她能在布上提花,有各种各样凹凸不平的花纹。时间长了才发现,与别人两个踩板的织布机相比,婆婆的老织布机是四个踩板,凹凸不平的花纹就是在四个踩板轮流转换中织出来的。
这架别样的老纺车,在李红婷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门求购
作为传承千年的老粗布,浸润着千年的文化,老粗布凭借透气性好、质地柔软、舒适止痒及绿色环保等特点,在人们回归传统的观念中有了一定的需求。
1996年,生孩子后的李红婷无事可做,闲暇之余就看婆婆织布,看多了就会了。婆婆看到她对织布感兴趣,就手把手教了几次,她很快就学会了,婆婆休息或是外出的时候,她就替婆婆织布。时间久了,李红婷就将婆婆的织布技艺传承了下来。
庄户人家是闲不住的,爱织布的婆婆给李红婷织了不少老粗布,除了自己用,家里还有不少成卷成卷地放在柜子里。串门的邻居知道后,土布就成了她们的话题,随后竟有人上门来买,将老粗布做成儿女结婚用的床单。
发展产业
婆婆留下的粗布竟然卖出去不少。
2011年,从中看到商机的李红婷跟丈夫商量制作织布机,发展手工织布,丈夫同意了,但困难却接踵而至。
“干什么都需要花钱,制作织布机,租赁、装修门面房,找织布工人……”李红婷的丈夫郭小五说,当时家里只有三四万元钱,资金缺口很大,起步资金都不够,差点就放弃了。”为了能有自己的门面,李红婷夫妇东奔西跑地借钱,并积极与银行洽谈贷款事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租了一间门面,简单地装修后,用自己设计的图纸制作了数台织布机。
门面虽然有了,没有宣传,没有任何知名度,土布的销售主要靠过往的行人。此时,原料费用和工人的开支一度让李红婷夫妇头疼不已。
“几台织布机能值几千元钱,做抵押也贷不了多少。”郭小五说,银行的人来看设备,给满怀信心的我泼了一盆冷水,没办法就把房子和车全抵押给了银行,这才贷了款。”孤注一掷的李红婷夫妇的老粗布店就这样开张了。
获批非遗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红婷夫妇慢慢走出了困境,粗布渐渐有了市场。他们从做市场开始转向粗布生产工艺的传承,并成功获批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个花型从设计到诞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要分析、对比,四个踩板先踩哪个后踩哪个。”李红婷说,经过不断摸索才织出了新花型,打破了传统老粗布的单调。”
老粗布的织造过程非常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而老粗布花型的设计更费功夫,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拆解,一道工序操作不当,就会影响整个粗布的纹饰。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李红婷已经在老土布机上织出了龙皮、小斜纹、小梅花、大梅花、葫芦、蛇皮等十余种花型。
与此同时,李红婷夫妇不断挖掘和整理老粗布传承资料,并理顺了老粗布的传承顺序。民国初年,第一代传承人耿杏花在家乡河北定州,从继承家族粗布技艺的基础上,将花色品种发展至十余种。解放初期,其女刘翠艳嫁至侯马,在当地传承老粗布工艺。现在,刘艳翠的儿媳李红婷在传统技术上进行创新,提升了花色种类,也增加了粗布品种。并于2012年成功成为临汾市老粗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带头致富
李红婷的二层工作区内挂着纺车和织布的老照片,周边聘来的妇女们身穿花格衣服,坐在织布机上,脚下踩着踏板,手里来回穿梭着梭子,手工老粗布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织成了。
“没想到小时候学的技艺,现在还能用上。”42岁的张爱玲说,“生产一米布9元钱,每天可生产6米左右,还补助10元钱,一个月有2000多元钱的收入。”现在已有60余名妇女从事老粗布生产,离家较近的妇女则免费发放一台织布机,忙时干活,闲时织布,李红婷的老粗布产业为周边不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