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新田乡南西庄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名村民的大村,村卫生所就坐落在村口旁边。今年38岁的史文红是土生土长的新田乡南西庄村村民。1999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中西医结合大专班的史文红回乡从事医疗工作已经14年了。14年来,他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为父老乡亲祛除病痛。
每天早晨6点钟史文红就准时起床了。他说,不是人有多勤快,是不起也由不了你,诊所里一大堆事等着呢,病人们早早就来了。果然,还不到8点,村卫生所门口等的村民就“扎了堆”,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和抱着孩子的小媳妇。这时,村卫生所大门上悬挂的两块铜牌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一块是侯马市卫生局颁发的农村卫生机构建设达标村卫生所,另一块是侯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颁发的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定点医疗机构。
走进这个村级卫生所,才明白为什么一大早门口就等了那么多的病人,只见卫生所里干净整洁,留观室、防保室、治疗室、药房等都很正规。这时的史文红医生已经被前来看病的村民们围了起来,只见他有条不紊地测血压、拿听诊器、量体温、开药方……
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经诊断是胃炎犯了,史文红开出的药方里有3块钱一盒的庆大霉素,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经诊断是患了感冒,史文红开了1块钱一盒的速效伤风胶囊,并且说:“就吃这个,不用吃贵药,一盒就差不多好了。”……把第一拨病人诊断完毕就到了10点来钟了,来不及松一口气的史文红又背上医药箱推出电动车出发了,他要去看看村里那几位瘫痪的老人。
骑着电动车在村子里东南西北看了一圈,史文红来到了最后一个居住在村子中间的老人家门前,敲敲门,老人的儿子牛师傅和一条小黑狗迎了出来。50多岁的牛师傅说:“正准备去请你呢,这两天老人又不会说话了。”史文红走进里屋,76岁的瘫痪老人斜躺在沙发上,史文红拿出血压计和听诊器,边测量边安慰老人的儿子不要着急,有了病需要慢慢调养。
看完老人们以后,史文红的电动车又拐进了村里的一对小夫妻家,还没有满月的孩子这几天肚子胀得厉害,手足无措的夫妻俩只好给史文红打电话,由于孩子太小,还不敢抱出来,只好请史文红到家里给孩子去看。史文红给孩子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推拿后,孩子的肚子不胀了,小夫妻俩才松了一口气。之后,史文红又骑车返回诊所,准备接待第二拨病人。史文红的生活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由于卫生所的工作太忙也太累,两口子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生活,所以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在侯马五中住校读书。
2008年,农村合作医疗对村民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因为村民们并不知道也不了解农村合作医疗是怎么回事,所以村民们对农村合作医疗抱着漠视的态度,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态度可急坏了村医史文红,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农村合作医疗义务宣传员的责任。南西庄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对农村合作医疗一直不了解,史文红就几次三番地上门去老太太家里为老太太讲解合作医疗的重要性,在他耐心地讲解下,老太太终于开了窍为一家人入了合作医疗,入了的当年冬天,老太太的孙子就因为手足口病入住医院,在医生护士的悉心治疗下,孙子安然脱险,就在这时,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钱也到了账,解了老太太一家的燃眉之急,乐得老太太笑口常开,逢人就夸农村合作医疗的好。
史文红说:“这些年,国家一直贴好多钱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其中的一项。作为一名村医,要做好惠民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帮助老百姓得到实惠。我工作生活在农村,条件当然艰苦一些,但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是我从小的心愿,所以我会坚持干到干不动时为止。”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