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跟上!”……1951年,一支队伍踏上了“征途”,由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开赴鸭绿江边的火车启程了。在队伍当中,方满20岁的新兵张印明,回首朝万荣方向看了看,便一头钻进车厢里。后来,他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109师。
随着建军节的到来,7月29日记者在临汾机械铸造厂家属区,见到了84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听他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回忆参军之举“那是我的梦想!”
“我叫张印明,是运城市万荣县人。”得知记者的采访来意后,张老几番推辞地说,比起那些逝去的战友,我太幸运了……”些许沉默之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1951年2月份的一天,我坐上闷罐车从万荣出发,在太谷会师后,然后乘上了去往鸭绿江的火车……”说着,老人沉思着。他说,兄妹6人中自己排行老三,“当时家里很穷,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参军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在得知有参军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加入到了这一队伍当中。那一年,张印明20岁。“临行前部队给我们发放了棉衣、棉鞋和大衣,都是新的……”张印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里闪烁着光芒。
1951年中秋节前夕,张印明和部队到达鸭绿江边,并趁着夜色渡江,空中到处都是探照灯光束,耳畔可以听见高射机枪的扫射声与隆隆的爆炸声。”
张印明说:白天为了躲避美国人的飞机,为防止被袭击,我们都是晚上行军。经过20多天的急行军,才赶到前线。”那一年,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109师中的一名工程兵。
回想作战经历“那是一种责任!”
“作为工程兵,我们主要是担负着机场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当时部队配备的小手推车全是在国内赶制的,我们每天从山里搬运来石头,大块的铺在最下面,中间铺一层小碎石头,上面抹水泥。”张印明说。
回想起战争年代,张印明时时陷入沉思。“记得那是1951年10月的一天,我和战友们正在修建跑道,突然天空传来‘嗡嗡’声,敌人的轰炸机排着队飞来了。为防空袭,晚上绝对不允许有灯光,以免暴露目标。同时,收工时工地还需进行伪装,在地形被破坏的地方,铺上稻草束,使其与周围地形衔接、相似。进行测量和必要的准备工作时,白天只派少数人到工地分散工作,并做好伪装和防空措施。”
也许是时间久远,也许是回忆起了自己的战友,张印明又一次沉默了,过了许久,他深深地感叹道:大概有半年多时间,天上飞机炸,地上坚持修。记得在挖定时炸弹的时候,前一刻还并肩作战的战友,瞬间就不见了……尽管我们采取了周密措施,但是,随着工程的进展,还是被敌人发现了,敌机白天、黑夜轮番侦察,不断派飞机骚扰轰炸,企图破坏我们的施工计划。”
后来,张印明又和战友们先后在河北通县、辽宁三元浦和宽甸、山西临汾等地修建了飞机场。
回顾奔波之路“一切都很值得!”
在1951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朝鲜战争中,张印明参加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斗,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正面拼杀,但身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兵,他坚守岗位,和战友们同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每项任务。
1955年4月1日,张印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复员来到内蒙古青山区华北总公司,成为一名工人,然而,结束了炮火纷飞的当兵生涯,南征北战”的日子也正式开始了。
为了响应公司的分配制度,他先后在宁夏、四川、贵州、云南、北京等地搞建筑,1958年,他与媒妁之约的妻子贾群花结婚,之后由于自己的工作环境不稳定,30年的工作生涯里,他一直在外奔波,两人聚少离多,照顾孩子的重任也都落在了妻子身上。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积极投身到了各项工作中。
1977年,工作表现良好的张印明被调到临汾机械铸造厂,虽然这并不是我的故乡,但是总是离家近了,一家人团聚了。”张印明说。
由于勤快能干,张印明在铸造厂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在铸造厂工作了5年之后,他退休了。如今,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张印明已五世同堂,闲暇之余,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看新闻。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国家、领导对我们很好,医疗保险各种服务都配备,我们很知足。”话语间,张印明夫妇满怀感恩。(记者 亢亚莉 梁娟)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