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的散文集《亲情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特意给我送来一本,认真地在扉页上签名、题字,并嘱咐我提些宝贵意见。接过他的赠书,我有些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专程从大宁来临汾给我送书,让我也不禁回忆起我们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
每年全市两会我都要参加,今年两会被分至大宁团,参加他们的分团讨论。几天的会议下来,我对身为大宁人大秘书的张志强可谓记忆深刻。由于单位的要求,两会报道需要更多地联系各基层人大代表的工作实际,这就要求对基层代表进行采访,在他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几名大宁的人大代表,倾听到了他们对人大报告的讨论。傍晚时分,还在单位写稿子的我接到了张志强打来的电话,他已经将该团分组讨论的文稿通过邮箱发了过来。“这对我们以往的工作也算是颠覆,也给我的写作注入了新的思维。”他在电话中对报社宣传报道的灵活转变和贴近实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要在今后的写作中要严格遵循,多写与基层老百姓息息相关、反映社情民意的文字。打开邮箱,我看到一个人大工作者的辛苦,更看到了一名人大秘书每日深夜加班加点的忙碌身影,心里颇多感动。
再后来,我们彼此添加了对方的QQ和微博,透过网络这一平台开始慢慢了解彼此。都说人大工作繁忙,秘书工作更是艰辛,张志强却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文化这片阵地,写出10余万字的文稿。得知他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我便一口气拜读了很多他之前的一些作品,对他近40年的写作历程有了一些了解,对他的部分作品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回忆至此,一丝愧疚慢慢在胸中升腾,由于每日琐事烦身,我竟没来得及好好翻阅他的《亲情树》。这几日,每每处理完琐事,我总会打开台灯,沏一杯清茶,伴随着夜的宁静,翻开早该品读的那一段段充满亲情的文字。
该散文集收录的44篇文章,被巧妙地收入在“故土情思”心弦自弹”北屈新韵”信口开河”夕阳之恋”五个篇章之中,既有对乡音乡情的细致描摹,也有大宁人民淳朴、善良、坚韧、憨厚的描写以及大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欣喜和自豪,除了有对文学之路上志同道合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感恩,更有对众多社会事件的深思。
书名是书的灵魂。《亲情树》必然是以写亲情为主题的一本集子。果不其然,翻阅目录就能看出,故土情思”收录的《寄情风儿》《厚重的黄土》《四月槐花香》等作品,通过黄土、乡村、槐花、驼铃等文化元素和质朴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宁特有的乡土风情、乡土情韵;心弦自弹”收录了《丢失的亲情》《人生如云》《生命的支点》等作品,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反映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北屈新韵”收录的8篇散文,逐渐由写人生转向乡土深沉的历史,通过《宴请看民俗走向》、《吃菜饭看民风走向》等作品探讨地域文化、剖析地域人文思想,直指大宁饮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信口开河”中收录了《弹丸之国如何安邦治国》《挂号》《小人物眼中的大世界》等作品,通过自己在医院的遭遇讲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通过对新加坡治理国家的经验谈及惩治腐败的一些看法;夕阳之恋”中收录了《岳父》《烛光老人》《舞墨老人》等作品,通过一些与之交往的忘年交的晚年生活,反映当下老人的精神生活和风采,更有对帮助自己成长的长辈的感激。
都说大宁是偏僻小县,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著书立说者屈指可数。然而,张志强的散文集《亲情树》付梓印刷出版,确是一件大好事。这不仅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艰辛劳动的收获,更是大宁文化迎来春天,走向繁荣的先兆。(文/卢凯)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