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斤玉米面请来了老拳师

2013-08-13 20:08: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洪洞通背拳是知名的地方拳种,在该拳种传承过程中,洪洞县洪段村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公元1853年农历甲寅闰七月廿六,许知源为通背拳图谱作序中记载:贺师之徒无滤数百人,而得其真者,洪段郭学仁及北平施继文为最著。”日前,年逾古稀的赵云华向记者介绍,洪段村现在由南段村和北段村组成。自己的通背拳是董兆旗教的。董兆旗告诉他们,洪段村有好几家拳坊,最早的是南沟郭家,后来有晚清时的武举人高家、武家,董兆旗的武艺是向高家学的。

“1952年,洪段的体育场内站满了附近的村民,原来是一知名的快拳手与董兆旗对垒,人们还没有看清咋个过程,快拳手已经和董老交上了手。不一会儿,那快拳手就躺倒了。”赵云华和董兆旗的孙子董百计说,这个场景是他们这把年纪人亲眼目睹的。也是董兆旗的绝技启蒙了他们崇武、学武。

赵云华说,12岁正式跟董兆旗学拳时,董兆旗告诉他们,当时对垒所使用的就是通背拳中知名的“三进步”战胜的对手。

参加工作以后,回到村里却得知董兆旗到万安附近的普安村教拳去了。

普安村70岁的许元生老人除了酷爱绘画写字,还喜欢习武。他说自己的通背拳和五虎夺觅枪就是董兆旗老师傅教授的。

时光倒回到1960年。当时四清运动已经开始,生产队要请一名拳师教授民兵拳术,许元生受生产队长和会计的委托,来到了洪段村的老舅家,老舅向他推荐了董兆旗。

“当时普安村学拳的人不超过30人,生产队长和会计商量,老拳师教拳的报酬是每人每月一块钱,二斤玉米面,如果老拳师同意,就将拳师和老伴请到村里。”许元生老人回忆。他再次来到洪段村拜见了老拳师,老拳师欣然答应。仔细一算,这在当时也就两个人的口粮,仅能填饱肚子而已。

村里给老拳师和老伴安排了住处,还给分了一小块地,让他们自己种,解决吃菜等问题。

村里的民兵白天种地,晚上就跟老拳师练拳习武。

许元生向老拳师学通背拳时,不经意间告诉董兆旗,他的曾外祖父武夺镖去世后,父亲许子龙曾拿回一杆白蜡杆长枪。董老先生说,那是武家的看家宝,而他也是向武夺镖学的五虎夺觅枪,并当场表示,将五虎夺觅枪枪术完整传给许元生。

“从先辈武夺镖学到的枪术,再传给他的小外甥,也算是物归原主、叶落归根。”许元生回忆着。

1969年,因家事,董兆旗老拳师离开了普安村,又回到了洪段村。

“董兆旗拳耍得好,三节鞭玩得更好。”退休回村休养、年近耄耋的老人段书缙说:虽然道儿(董兆旗的小名)为玩三节鞭曾经断了一截大拇指,但他的三节鞭耍得可以用水泼不进来形容,功夫非常了得。”(记者 王隰斌 张春茂)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