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产养殖,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想起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然而在属于北方半干旱地区的临汾,也有人靠养鱼脱了贫、致了富,还注册了一个“渔阿姨”品牌,成立了合作社,年产草鱼、花莲等100余吨,目前她的合作社有社员26户,社员总资产达1200余万元,而她自己的资产也超过了200万元。她就是尧都区金殿镇杜家庄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女温红丽。
“一二!起——”随着一阵阵的号子声,满满一网活蹦乱跳的鱼被拉上岸来。在人群中,一位皮肤被晒得有些发黑的女子,正挽着裤腿光着脚,在和渔场的工人一起干活……这是温红丽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只有34岁的温红丽,已经是这里小有名气的老板了。不过,说起她是如何从事这一行时,她充满笑容的脸突然变得有些沉重,长叹一口气道:说起来可都是心酸和泪水……”
为了生活而创业
1995年,16岁的温红丽初中毕业后,开始了打工生涯。她先后当过铁厂的上料工、开过化妆品店、做过饭店的服务员、领班,此后又在一家养殖场里做过保管员、打过杂工……1998年,由于父亲去世,母亲身体不太好,弟弟还要念书,全家就靠她每月230元的工资生活。“那一年腊月,我们还完外债后,只剩下仅有的150元钱,凑合着过了一个年。”过年后,迫于经济压力,弟弟也辍学外出打工。姐弟俩计划着好好在养殖场里干,可偏偏这时候养殖场因修路歇业了,到2000年年底,这里就只剩下他俩看门了。
2001年开春,温红丽计划自己搞养殖。可她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结果一分钱也没有借到,她委屈地在村头哭了很久。温红丽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也能理解了,用老人们的话说‘一个20多岁的毛丫头能干成啥?’”后来通过朋友担保,她在信用社贷款25000元养起了蛋鸡。“看着那些活蹦乱跳的小鸡,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寻思着这苦日子就快熬到头了,等这些小鸡长大后,能下蛋了,我们全家的日子就会好起来……”姐弟俩忙前忙后地在养鸡场里经营着全家的未来。
可是屋漏又逢连阴雨。刚刚起步的温红丽在2003年就遭遇了一场天灾——“非典”,之后又是一场禽流感。非典那年,起初我们还硬撑着,可鸡蛋卖不出去,还得倒贴饲料,后来连饲料供货商也不赊帐了……最后只好把所有的鸡全部卖掉。”温红丽说,这一卖就亏损了近18万元。这次打击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五天五夜没有出门。
困难面前不服输
虽然背负了巨债,但日子还得过,债还得还。我也想过出去打工,可这十几万的债务要还到啥时候?所以还得继续创业。”温红丽说,于是我又借钱租下了一养殖场里荒废了近3年的鱼塘,花1300元钱买了草鱼鱼苗,我和弟弟每天就是割草喂鱼。谁知道,下雨天不能喂鱼,因为雨天水中的氧气少,草放得多了就会使水里缺氧,而导致鱼儿死亡。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结果就在第一次养鱼的尝试中碰了一鼻子灰。”之后,鱼又得了“怪病”,眼看着一塘鱼全塘覆没,真是叫人哭都哭不出来。由于不懂得科学养殖,温红丽在养鱼的两年内拿鱼塘作抵押贷的款又全部亏掉了,前后算下来负债30多万元。
“在鱼儿生病的那会儿,我四处求医,甚至把电话打到了大连和水产有关的大学,后来西安的一个专家确诊鱼患了肝胆综合征。”温红丽说,经历了此事,我意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随后,哪里有养殖方面的培训,她都要去听课;哪里有水产方面的讲座,她也不落趟。温红丽逐渐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方式,通过科学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养殖,终于在2007年,她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凭着鱼儿的个大、肉质鲜嫩、腥味淡等优势,她养的深水草鱼卖到了10元/斤的高价,而当时临汾周边一些水产大户的鱼才卖4.5元/斤。
养殖成功创品牌
经过不懈打拼,温红丽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还清了所有的欠债,开始扩大经营。2008年,她联合6家养鱼大户成立了“通威养鱼专业合作社”。第二年,又申请注册了“渔阿姨”商标,统一了产品的内外包装。依托“渔阿姨”品牌,合作社选择10斤以上的大鱼出塘,在每年中秋节推出“精美包装活鱼”,深受消费者青睐。如今,温红丽个人拥有鱼塘7个,年产各类鱼100余吨。合作社社员也发展至26户,涉及周边乡镇及襄汾、洪洞等县;社员养殖面积2000余亩,带动农户养殖面积5000余亩,社员总资产达1200万元。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吸收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安排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100余人。因此,她的养殖场被尧都区妇联评为“妇女创业基地”。为改变单一的经营方式,温红丽在尧都区妇联的积极帮助下,利用自身养殖优势,延伸产业链条,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2010年,她创新思路,敢想敢干,在鱼池北侧的空地上投资兴建了一座500平方米、富有农村文化特色的“乡村农家乐饭店”,让城里人吃乡村饭、品农家菜、赏乡村景。
经过这么多年的曲曲折折,是什么信念一直激励着你呢?温红丽想了一下说:我这个人可能就是一个逆境生存者,这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逼出来的。身边的人都觉得我现在过得不错,但没有人能体会到我一路走来的艰辛……勤劳肯吃苦是一方面,还有就是‘不服输’的信念。我觉得正是这个不服输的信念支撑着我一直坚持到现在。”(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