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勤义习练书法
年少上学写仿,老来重拾笔墨。近日,我市年过七旬的老人苏勤义,临池不断,坚持习练书法,写成了《行草千字文》书法集,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称赞,同时激励朋友及后辈习练书法,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苏勤义,1944年1月生于运城市稷山县,2004年退休后,根据自己所长,经常参加市安全生产协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相关义务活动。而习练书法则是近两年的事情。
“小时候在老家稷山上小学,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写仿,直到小学毕业。”苏勤义说,自己的书法功底都是小学时积累下来的,后来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都没有放下过毛笔,但并没有专门练习书法,直到2011年才在朋友的指导下临习碑帖。”在苏勤义的书桌旁堆放着不少习练完的纸张,地下室则更多,所习练字帖有《兰亭序》《圣教序》《孙过庭书谱》《智永千字文》等,近两三年的时间里,他积极请教书法名家,与书法爱好者交流学习,并坚持每天习练两个小时,一年四季坚持不断,书法习作大有长进,得到了不少书法家赞许。
苏勤义印集的《千字文》为行书、草书两种并行的字体,书法习作的后面还收录了《千字文》原文及释义,方便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在书写过程中,他的行书仿效王羲之行书字体,在对《圣教序》、《兰亭序》临摹的基础上,1000字的千字文,找字帖,查字典,逐一临习。由于草书比较生疏,下工夫则更多一些,以《十七帖》和《智永草书千字文》为范本,反复临摹,有的字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是古代蒙学读物的代表。苏勤义介绍,三百千”中《千字文》成书最早,千字文》内蕴丰富、文采斐然又朗朗上口。古往今来,不少书法大家都喜好书写《千字文》,如隋代的智永,唐代的张旭、怀素、高闲,宋代的宋 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傅山、赵之谦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千字文》书迹。在古代众多《千字文》书迹中,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书法杰作。
“七十学步,研习书法,师宗二王,临摹碑帖,竞成日课,并以此为乐。”苏勤义这样写道。其实,在写成《行草千字文》之前,他已经写成了《古文选录》,录入了《兰亭序》《岳阳楼记》《出师表》《桃花源记》《师说》《前赤壁赋》《陋室铭》等我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名作。在他的影响下,10岁的小孙女苏之灏也开始背诵经典古文,习练书法,从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我书写《千字文》并编成集子,一是练字,书体依然效法二王;二是学习,学古文,学历史,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强记忆;三是示人。”苏勤义这样介绍印发《千字文》的初衷,主要是对儿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识字,掌握知识,而且给予德育的教化和习惯的养成,使身边更多人有所受益。”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