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烂”里捡文化的人

2013-08-22 11:52: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芦志强盘点自己从“破烂”里捡来的文化。

 

 

 

 

 

在尧都区东关古玩城,芦志强的知名度很高,这个四十挂零、长得黑黝黝的老小伙子,言谈举止间满是憨厚朴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芦志强一直从“破烂”里捡文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不仅捡到了文化,还捡到了财富、捡到了朋友、捡到了生命的意义……

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24岁的芦志强到太原姨家小住,姨姨家在太原郊区办了一个废品收购站,手脚闲不住的芦志强很自然地给姨姨帮了几天忙。没想到,就是这几天帮忙,却改变了芦志强的命运。那就是,废品收购站每天都要收购来大量的书本报纸,芦志强就帮姨姨把这些书本报纸分门别类,然而,他发现,在这些废品中,竟然有当时畅销的杂志《读者》、《知音》、《家庭》……还有残缺不全的《二十四史》,成套的《李自成》……芦志强“蒙”了,这些怎么是废品呢?这是“文化”呀!把这些“文化”打成纸浆再造纸?那不等于把磨好的面粉还原成小麦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他就动手把这些“文化”捡了出来,一口气捡了一大堆。他和姨姨商量,这些是按废品的价格一斤5毛钱收来的,现在按一块五一斤卖给他吧。姨姨不仅笑着答应了,还让他就在收购站旁边支了一个摊卖他捡出来的这些文化。第一次,他就买进了55元的“文化”,按照一块钱一本的卖,卖到120元的时候,他称了一下剩下的书,竟然还有整整一半,芦志强心里别提有多乐了,快刀斩乱麻,他当即就带着四五袋子“文化”回到了临汾,刚开始在兵站路和平阳广场一带摆地摊卖,后来就在水门街每个月100元租了一个店,刚开始是一个书架,后来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他一个礼拜去一次太原,姨姨尽管不认识字,可在他这个外甥的影响下,也学会了从破烂里捡文化,姨姨把“文化”从破烂里捡出来,给他攒着呢。他说,一本杂志的成本不到4毛钱,可摆摊能卖1块钱,如果新点的、整齐点的,能卖两块钱,所以一天胡摆摆摊卖百八十块没有问题。

芦志强说,捡文化也讲“缘分”的。他笑着讲起了“缘分”的故事。

那还是1997年,他在太原,很偶然的一个机会,他捡到了宁积贤1996年1月29日写给姚天沐的亲笔信。有趣的是,几年以后他回到临汾的时候,竟然也在一个更偶然的一个机会里,捡到了那封姚天沐写给宁积贤的亲笔回信。如今,这两封名人的往返书信就静静地躺在芦志强的收藏簿《名人书信》里。芦志强憨厚地笑着说:“这些书信可珍贵了,那时候手机还不这么普遍,大家还写写信。现在手机普遍了,人们有什么事直接用手机联系了,写信的人已经很少了。”“华者华美也,驹者小马也。30多年前的小马驹,而今已是年近花甲的老马矣……”这些优美的语言是刘恪山贺单华驹画集出版写的《序言》,在单华驹画集的扉页,刘恪山的《序言》使人如痴如醉。大家可能不会相信,在强的手里,竟然有刘恪山贺单华驹画集出版写的《序言》的手稿,刘恪山的文章写得美,钢笔字写得更美,当芦志强把刘恪山的手稿和单华驹画集的扉页放到一起的时候,使人不得不相信芦志强说的那句话,捡文化也讲“缘分”的。芦志强说,刘恪山的手稿是2001年铁路文联搬家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捡到的。

芦志强亲眼看到,一位女大学生在他的书摊前找到一本老鬼写的《血色黄昏》竟然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学生说,我找这本书可费了劲了,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位老者在他的书摊前找到一本《三毛三毛》,高兴得眉开眼笑,老者说,这本书我在书店里找了几次没找到,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真是太好了。

芦志强是一个有心人,他的故事很多,捡文化的芦志强曾经捡到了一笔财富。那是1998年,芦志强在百汇租了一个小铁皮房卖旧书,一个礼拜天的上午,他发现在百汇来了一个推车的老头,老头的车里放了几袋子字画,老头要把这些字画100元钱一袋子卖给文物市场的小老板们,可小老板们没有一个要的。从别人的议论中,芦志强知道那个老头就是人们所说的徐晃,芦志强守在百汇东口等徐晃,没想到,徐晃从百汇西口走了。又一个礼拜天,芦志强早早地来到了百汇文物市场找徐晃,还算好,徐晃又推着小车来了,徐晃还是100元钱一袋字画,那些小老板们还是不要。芦志强悄悄地把徐晃叫到了自己的小铁皮房里说:“我想买你这些字画。”徐晃开始从蛇皮袋子里往外掏字画,芦志强又一次“蒙”了,因为他看到,徐晃掏出的第一张画就是卫俊秀的……在芦志强的“文化库房”里,还有一幅《百丑图》,这是1967年10月的一份山西红画报,编辑部地址是太原并州路7号,革命大批判漫画参考资料。在这里,有夏衍、陆定一、彭真、贺龙、齐白石、丁玲、吴晗等老一辈革命家被丑化了的形象。芦志强说,1967年还没有他呢,可他听许多人说起这个《百丑图》,所以在他捡文化的时候就格外留意,可能真有芦志强所说的缘分吧,《百丑图》真让他捡到了一张,现在,人们来到芦志强这里,看到芦志强的《百丑图》的时候,忍俊不禁捧腹大笑。他们说,幸亏有芦志强这些从“破烂”里捡文化的人……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