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正在给顾客介绍产品
“创业这条路上充满了无数的未知,就像一个待解的方程。这个过程如同解一道方程式,答案就是市场占有份额。”张伟用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自己所定义的创业。
今年30岁的张伟,在市区开办起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葡萄酒专营店。店面虽不大,但处处可见主人的用心。“我不确定创业一定会成功,但那种领一份固定薪水的生活,在我看来平淡无趣。”他说,“我更愿意在这条未知的道路上跑一场马拉松。”
家庭的耳濡目染 注定其创业之路
“我的这种观念来源于父亲。”张伟回忆说,在他14岁那年,父亲辞去公职,开办了一家化玻仪器公司,主要经营焦化厂和洗煤厂所需的仪器。
彼时的张伟对于“创业”并无概念,“那时候说得更多的一个词好像是‘下海’吧。”他说,在他看来,父亲辞职下海经商的这一举动,令他非常敬佩,“我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自己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使张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逐渐像父亲靠拢。2003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选择了工商管理这一专业。对于这一选择,他解释说:“父亲非常赞同我选择这个专业。不同的是,我更多的来源于兴趣,而他是考虑到将来毕业后可以回来帮着他管理化玻仪器公司。”
在北京上大学期间,看着眼前的繁华都市,各种新奇的事物吸引着张伟,也在他脑海里勾勒着一个又一个创业蓝图。他一一列举:“比方说,当时北京的量贩式KTV非常火爆,而临汾在这一行业市场尚处起步阶段,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在餐饮方面,我和同学一起去吃焖锅,感觉味道很不错,我想在临汾应该也会有不错的市场……”他摇了摇头,笑着说,“我就给父亲打电话,跟他说自己的这些想法,但他因为公司的事就够忙了,所以他也只是听听,并没有付诸实施。”
在张伟说这番话时,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可惜了”的感情。沉默了一会儿,他接着说:“不过,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样的事追不回来。”
进入公司去历练 体会其中的艰辛
尽管错过了一些创业计划,但张伟一直没有放弃自主创业的梦想。
2008年,张伟离开在北京工作的公司,回到临汾帮着父亲打理公司事宜。“经历了十几年的商海浮沉,加上父亲年纪大了,公司杂七杂八的事让他有点吃不消。”他说,“回临汾接手父亲的公司,也是我意料当中的。因为这是父亲赞同我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初衷。”
“刚进公司的时候什么都干,简直就是一个‘打杂的’。”他笑着说,但他知道,这是父亲在历练自己,公司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他去接触、去了解,以便更快地进入角色。
“打杂”一段时间以后,张伟终于有了自己的岗位——送货员。“那段时间每天都在路上。”他说,“主要是开货车把仪器送去临汾周边的县、市,最远到河南省义马市。”
谈及自己的送货经历,有一件事令张伟印象极其深刻。那是2013年2月1日,他开着车前往河南义马送货。刚过黄河大桥,就被告知前方高速封闭,所有车辆都要下高速从一级路走。
“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了好多人才知道,是连霍高速三门峡段发生了爆炸坍塌事故。”张伟说,由于所有车辆都从高速上下来,加上那一路段多为山路,堵车现象特别严重,本来4个小时的车程,因此走了整整一天。
“路边也少有饭店、小卖部。那天早上没吃饭,9点从临汾出发的时候买了两瓶营养快线。”张伟笑着回忆,没想到,这两瓶营养快线成为他那一整天充饥解渴的唯一物品,“每次只敢喝一点儿,因为你不知道会堵到什么时候。”
到了当天晚上近21时许,张伟终于到达河南省义马市。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后,他又连夜开着车驶向洛阳方向。
选定创业的方向 努力向目标奔跑
那一次的经历,让张伟切身体会到了父亲创业的艰辛,也更坚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念。他说:“如果成功唾手可得,努力就不会再有价值。”
2013年,张伟去河南参加一个大学同学的婚礼时,婚宴上的万通天露葡萄酒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说:“在临汾参加了那么多场婚礼,没有看见用红酒作为婚宴用酒的。”也正是那次的经历,使他嗅到了商机。回家之后,他上网查资料发现,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在举办婚宴时都会选择红酒。
在做了前期市场调查后,张伟立即决定着手代理这一品牌的红酒。他深知打开这一市场的困难程度,但他依旧为此努力奔波。去年隆冬,在选定店址后开始试营业,他每天早上8时便开门,让过往行人品尝葡萄酒的口感。“品尝是消费者最为直接的感受,胜过任何的宣传。”他说。
此前的打工积累加上半年多时间自己的实战经验,张伟逐渐熟悉了创业中的所有流程,店里也渐渐有了固定的顾客来源。“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但就现在的情形来看,比我自己的预期要好。”对于目前的经营状态,他这样回答,“创业的过程就像解方程一样,令人身心愉悦。不管步子迈得大小,能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不停步,就是前行!”
记者 卞志强文/图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