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俊回忆硝烟弥漫的岁月

2013-09-04 20:18: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郭生俊老人思绪依然清晰

见到年近90岁的郭生俊老人是在2013年的初夏。他与老伴一同住在洪洞县敬老院,听说记者要了解他年轻时的轶事,躺在床上的他也来了精神,说起往事记忆犹新。

“父辈是洪洞洪段村郭家第十二代人,郭家在洪洞是继贺怀壁、张秀德之后有名的武术世家,有许多人都考取了清代武举,还有人做了商业保镖。”郭生俊回忆。父亲郭文吉告诉他,曾祖父郭马太是个串担子,也就是现在说的货郎官,是一代通背拳宗师郭子圣的分支,他们还经营铁匠铺,主要制作那个年代运输工具车轱辘上防磨损的铁钉。父亲郭文吉曾跟着郭子圣的后人郭兆魁一边学习武术,一边经营铁匠铺。同时他想方设法让子女专心读书。

“完小毕业后,正好是抗日烽火四起的年月,父亲费尽周折,将我送到了太岳中学学习。”郭生俊说。由于日寇残酷扫荡,根据地办学困难重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初中尚未毕业就转到了吕梁山脉,在地下党赵宗复当校长的进山中学继续学习。

那时他们都知道赵宗复是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的儿子,是五台人,在而立之年便担任国民政府山西省新闻处长、代理教育厅长等要职,同时兼任进山中学校长。同学们却不知道校长是利用身份和特殊的家庭背景,广泛进行党的统战和地下工作,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传送阎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项情报,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1947年4月,赵宗复带领进山中学的105名高中生悄然离开进山中学,来到了陈谢兵团,也就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司令部。”郭生俊说,那时同学们才知道,赵宗复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闫锡山的教育资源为我党、我军培养知识人才。

105名学生在兵团司令部进行了系统的“三查三整”,郭生俊与另外几名同学留在了司令部负责宣传教育工作。1948年6月从山西茅津渡渡过黄河到孟津。他随部队战灵宝,克陕州,攻新安、绵池、洛阳、郑州,攻克临汝后部队进行了大休整。

“眼前的开封城如同瓮中之鳖,刘伯承司令员(兼校长)在华北军政大学毕业典礼上说,解放开封的任务由三野去完成。”郭生俊清楚地记得那是1948年10月21日,地点在临汝城,毕业典礼会也是决战淮海动员大会。

大会上各级都要作表态发言,司令部推荐郭生俊上台表决心。“那么多战士,那么多高级干部,我从没有见过那样大的场面。”郭生俊说,人还没有上台,汗水已经浸透了衣服,当时的感觉就是头大。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坚决服从党的决定,指到哪儿冲到哪儿,解放全中国。

第二天,上级通知郭生俊留到三野,准备接管开封府。上级领导吴之甫亲口告诉他,他能留下来参加接管开封工作,是刘伯承司令员钦点的。那一年他才20岁。

郭生俊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并在开封工作了一段时间。为了照顾父母,组织上将他调到山西太钢工作。目前,郭生俊在敬老院颐养天年。

相关链接:

赵宗复是民国时期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的独子,山西五台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任反帝大同盟燕京大学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山西大学副校长,太原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山西历史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赵宗复一生渴求真理,心系祖国命运,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他自青少年时期便接受了马列主义,产生了追求民主自由、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图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