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刘桂月本是吉县中垛村一介平凡农村妇女,家中日子虽不富足,生活却也其乐融融,殷实温馨。
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不起一丝涟漪的安宁骤然不复……刘桂月的儿子杨明辉、儿媳孙培珍一直在乡宁县城跑运输。2008年9月28日晚,一阵急促的电话声瞬间划破夜的寂静。刘桂月和老伴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说媳妇突患脑出血,已住进乡宁县医院,病情危急。她立即搭车赶到乡宁县医院。大夫的建议是即便动手术,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最好也就是半身不遂,要么就成了“植物人”。刘桂月坚持要求做手术,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一个月后,儿媳仍然昏迷不醒,他们又转院到西安,原计划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医生表示此病已无法进一步治疗,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家静养。
儿媳出院后,刘桂月洞悉出儿子的难处,遂决定让儿子外出打工,好好赚钱,供养儿女上学,偿还外债。
自己虽已步入花甲之年,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但事与愿违,家里出现这种情况,自己焉能不闻不问,袖手旁观,更何况还是自己的儿媳。刘桂月毅然决定接过照顾儿媳的任务。照顾病人,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儿媳整天呆在室内闷得慌,要外出,背不动,拉不起。她就让儿子买了一张活动床,这样夏天就能到大门庭里乘凉,冬天能在向阳窗前晒太阳。一天到晚围着病人转,晨昏三顿饭,皆要一勺一勺地喂。热了吹凉些,冷了又加热。每天都要洗脸、擦身、清理二便、尿布脏衣勤洗更换。特别是病后留下终身病患,皮肤瘙痒和尿频症,不定时地抓痒痒,倒尿盆,忙得她常天团团转。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每天夜里不知道要起多少遍。刘桂月从未和衣睡觉,也从未睡过囫囵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儿媳,含辛茹苦,所受苦累一言难尽。
同时为支持儿子、女儿在外工作,刘桂月不辞劳苦,在家抚养孙辈成长,除了孙女外,其余五个子孙都是一断奶就由她抚养长大。孙子们吃、喝、住、行、看病,都是她亲手操持。十八年来,她抚养孙辈们不知受尽多少苦、多少累,也不知遭尽多少难。现在孙子最大的上高二,最小的也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当看到孩子们能茁壮成长,或有点点滴滴进步时,刘桂月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她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这个家,用自己瘦弱的肩膀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本报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