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血播洒在希望田野上

2014-09-04 08:16: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需要保持状态才会产生价值。”这是洪洞县赵城镇疙瘩村学校校长张吉平经常说的一句话。

张吉平,女,汉族,1971年生,1988年开始从教至今,多次被市、县、乡教育部门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模范校长等荣誉称号,在教学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被百姓亲切地称为“乡村最美教师”。

赵城镇疙瘩村学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全日制单轨完全住宿制小学。2009年张吉平担任校长以来,学校通过积极开展教科研,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许多问题上突破了陈旧的办学思路,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该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加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教师在同一个课题的目标下,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逐步形成了“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校风。

学贵有恒,管理亦然。张吉平为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大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张吉平克难攻坚,多方运作,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今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腿走路,照本宣科,而是从实践中运用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相互完善,促进教育朝着理性的方向较快发展。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学校通过富有趣味的科学实验,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自发地理解知识,掌握探究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只要是实验教学,就必须在实验室或校园试验田进行,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美的同时,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和教师的爱心同在,让他们学会在感恩中前行。

在教学示范、培养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张吉平认为,校本教研、岗位培训和课题实验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2013年5月,她申请了由该县组织的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着重抓好三个层次,即学科带头,教学示范,骨干教师——再提高、再发展,青年教师——岗位学习,加速成长。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以老带新,新老结对,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制作成长记录册并做到“五个一”要求:每学期一节教学公开课、一节班会公开课、一篇教学设计、每学年一篇教学论文、一篇工作总结。

一分耕耘之后必然有一分收获,五年来该校连续被评为赵城镇中心校先进单位。为了鼓励师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才艺,挖掘学生才能,该校经常开展多种娱乐活动,张吉平每次都给学生颁发多种表彰及奖牌或证书甚至奖金。

张吉平不断摸索有利于教学的因素,在上大学的儿子指导下,她硬是靠超人的毅力和钻研精神,学会了电脑打字、复印、传真、扫描等技术,并且将学校的电脑联上了网,把在校教师建立了一个QQ业务群,以便让大家及时沟通联系。她每办一件事都要细想千万遍,对学校有啥好处、对经费开支节省多少、对成绩提高多少、对工作效率提高多少。唯独没有考虑过对自己多大好处,爱心让她忘记劳累,记住了奉献。

人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样,成功的女人背后也有一个无私奉献的丈夫。张吉平的丈夫李智林原是一名技术焊工,搞暖气安装生意,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他放弃了大城市的聘请,只能在附近承包些零星小活干干。学校面积大,与古庙在一起,一个女性晚上单独出去检查校园安全总有些害怕。为了彻底杜绝安全隐患,张吉平又做通丈夫的思想工作,动员丈夫一起住校,多年来“安全校园零事故”的效果与张吉平以校为家、以生为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丈夫常常这样说:“学校经费紧张,大小零活就得出钱雇人,我烧锅炉、拉煤,甚至打扫卫生、扫雪、运送垃圾、修门窗、锁子、刷涂料等杂活都干,有时候也陪她家访,开会接送,一是能节省开支,二是为妻子分忧。吉平是典型的工作狂,只担心她把身体累垮,所以我就只能多付出一点吧。”丈夫的话,总是让女强人张吉平落泪。

去年,有一位家长的两个孩子都在该校念书,妻子出现病危急需住院,丈夫必须伺候身旁。情急之下,他们把两个孩子交给张吉平管理,在学校吃住了一个多月,家长出院后十分感动。该校一位班主任动情地说,乡村教育不比城市教育那么规范,在张吉平校长的手里常常有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往往是上学年的费用,下学年才补上,遇到这些情况,张吉平校长总是让丈夫先垫上。“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已成为张吉平的生活准则。

张吉平在教育生涯中也有过深深的遗憾。城市教师一般不来农村受苦,导致师资力量缺乏专业化,不能够开足开全课程,从这一点上说,农村孩子还不能与城市孩子平等接受教育。为此,张吉平以发展的目光,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顺民意、知民情,增添了疙瘩村幼儿园,这一举措既让小学部生源得到了保障,又让乡村孩子就近入学落到了实处,为村民外出打工也提供了便利条件。

张吉平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爱心、责任、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和超前的教育理念,把圪塔村学校推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她将继续耕耘在这片土地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