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明:40年执著追求喜圆入党梦

2014-09-11 08:06: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近日,在霍州市南塔烈士陵园,60岁的老电影放映员何林明,面对党旗,作出庄严的宣誓,圆了他40余年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梦。

何林明,霍州市南环路街道办事处南坛村人,1975年成为城关镇电影队一名放映员,从此一干就是40年,足迹遍布近200个行政村和40多个自然村,放映电影一万多场。

说起老何的入党情结,比他放映电影的时间还长!

何林明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母亲都是解放军战士。他从小听父母讲革命年代的故事,无数前赴后继的烈士精忠报党、报国,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铸就了通往共和国的大道。这些先烈的壮举,让年轻的何林明高山仰止、心潮澎湃。成长在红旗下的他,从小行事做人有礼有节。跟党走,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他强烈的要求。

21岁,开始了他的光影人生。《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红岩》《刘胡兰》《雷锋》《英雄儿女》,这些红色经典电影,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形象,深深感染着千百万电影观众,也激励着年轻的何林明向往早日成为其中的一员。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咱不能抛头颅、洒热血,但只要大家愿意看电影,我就不怕麻烦。”何林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到一个山村放电影,他总会提前两个小时到场准备,架机子、挂幕布,在喇叭里吆喝大家前来观看。有一年冬天,放映机灯泡闪吹了,他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返回15余公里的家中取了灯泡,继续为大家放映。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老何每次回家都在深夜11点以后,遇上路途远的村庄,回家就更迟。一次,他在坡底村结束放映后回家的路上,不慎将腿摔骨折住院。为了不耽误乡亲看电影,他让儿子顶替他放映。还有一次,去南庄村放电影,遇上下雨,大部分人散场了,有人劝他收拾设备回家,但他看见还有几位村民站在屋檐下观看,就继续放映。他常对妻子说:“咱就是个兵,即使有一位观众,也要把电影放完。” 这几年,他放的最多的电影是《焦裕禄》,焦裕禄的为民情怀与朴实本色展现出无数人心目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他“耳闻目染”,天天受教育。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服务群众。农忙时节,哪个村种什么作物,就放映什么科教片,没有现成的,他就托人从省市电影公司调片子、刻光盘,帮助农民学科技、搞创收。寒暑假,他会加映一些学生安全、国防教育、计生宣教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专门加映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模范人物宣传片,担任起义务宣传员。40余年来,不论是飞雪严冬,还是下雨暑热,老何从没有停下放映的脚步,无论是上矿山、下农村、进工厂、入学校,有求必应,他从不推辞;遇到偏远山区的困难户,他甚至带上影片上门放映,分文不收,让党的政策方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知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他还把用了40年之久的“镇家之宝”南京F16毫米电影放映机捐给霍州市档案局做永久珍藏,同时捐赠出《毛泽东》《焦裕禄》《光辉业绩》等12部红色经典影片和部分电影的资料。虽然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电影放映市场低谷,还是近年来国家实行农村数字电影“2131”工程,何林明一直坚守着放映员这份岗位职责,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追求。每隔两三年,他都会重写一次入党申请,尽管每次都能评上积极分子,但每次都与预备党员差一步之遥。过后他觉得还是自己做得不够格,达不到组织上的要求,“下次吧”成了他几十年来的口头禅。对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他也曾纠结过、茫然过,但一坐在放映机旁,他就释然了,又全身心投入到放映中。

四十年雪雨风霜,四十年酸甜苦辣。他的所作所为被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给予了他应得的奖励和荣誉。2006年,何林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送电影下乡”活动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3次被山西省文化厅评为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他的事迹分别被山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被评为临汾市“百名文明公民”、霍州市首届道德模范。今年四月,组织上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我是党的新兵,我为电影一生;不求留影留名,但求无愧我心。”花甲之年憨厚朴实的何林明,在完成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后,仍然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拖上那套比自己还重的放映设备,继续乐此不疲地奔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间。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