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辛苦不寻常 闯出一片艳阳天

2014-09-11 08:03: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古县古阳镇上辛佛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涛被人形象地称为“裸官”:家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泌阳,无亲无故;因爱情而来古县,爱情却因他创业而离去;把家里给的买房钱搞了花菇种植,一度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债;如今虽已成家,却是她在城里他在山里,长期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为了带领群众致富,他决心先“干给群众看”,再“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为此他三年如一日独守深山种花菇,吃尽千辛万苦,多次死里逃生,拒绝家乡好工作、好对象的诱惑,如今终于初有小成,花菇种植开始盈利,4户农民加入了他的合作社。29岁的年轻大学生村官孙涛扎根农村艰苦创业,为此吃得了苦头、忍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事迹感人至深。

    像钉子钉在山里 给百姓做点实事
    胡子拉碴,零星白发,衣着破烂,黝黑健壮,5年的基层历练,将孙涛改造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2009年,来自河南泌阳的孙涛从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因为爱情来到了古县,考上了大学生“村官”,如果安分,孙涛将过上平凡而安稳的生活。
    然而,“村官”工作第一年,山区贫困的面貌深深地刺激了孙涛。他回忆说,有一次镇里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危房普查,看见许多老人仍住在破烂的窑洞里,“一直以为这样的景象只有毛主席在延安时代才会有!”受到震撼的孙涛萌生了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念头,“要给老百姓做点事情!”孙涛的想法得到了另外3名大学生“村官”的响应,2011年4月,经过多方调研筹备,凯涛成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3年多来,孙涛在创业路上备受打击。首先是缺钱。孙涛的上辛佛村位于太岳山深处,距离县城30公里,合作社坐落在一个废弃的煤矿,平时人迹罕至,坟堆相伴,两间简易废弃的炸药房改成了住所,最初无水无电,条件十分艰苦,启动资金除了贷款10余万元,其余的再东借西挪,再用工资填补“窟窿”。二是亏损。
    由于缺乏经验、技术不过关和雪灾,2011年冬天,2万个菌棒腐烂,直接损失13万元。当头一棒,让4个年轻人欲哭无泪。三是散伙。亏损和山上异常艰苦的生活,让其他3个创业伙伴选择了离开,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四处借钱、勒紧裤腰带退还了他们的股本,其实按照合同约定,他原本无需退还。
    重重挫折压力之下,孙涛也曾动摇。他曾躲在被窝里流泪,曾面对着群山嚎啕大哭;曾站在山沟边上想往下跳,一了百了;想过回郑州,那里有父母亲人……然而,最终他都坚持下来了,他一次次地跟自己说:“要像钉子一样钉在山上,不干出点样子决不罢休。”

    孤身一人守大山 尝尽冷暖吃尽苦
    山中岁月首先是苦累。孙涛长期以来一天只吃一顿午饭,“早上太忙了,睁开眼就要干活,晚上太累了,累得放下活就想睡觉”。冬天吃冰冷的馍,喝带冰碴的水,夏天吃发霉的馍,就着山上挖来的野菜,是经常的事。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大雪封山,水管冻裂,电路故障,大年三十夜,孙涛一人在冰冷黑暗的屋子里,没电没水,只好用木柴生了火将雪化了水喝。由于长期艰苦的劳动,孙涛患了神经性耳鸣、腰椎间盘突出、右膝风湿等疾病。
    危险是其次。合作社所在的废弃煤矿坐落在一个山沟里,距离最近的农户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植被茂盛,罕有人迹,危险重重:野猪拱过他的大棚;人头蜂将他蛰进了医院;毒蛇几次三番进门骚扰,一次甚至钻进了他的被子;三次一氧化碳中毒,一次晕倒在大棚里,所幸察觉及时,晕倒的刹那头伸出了大棚,半个多小时后才醒转,死里逃生。
    孤独更是如影随形。山中鲜有说话的对象,雇工干活时,寥寥数语分配好任务,大家各自闷头干活,少有言语;许多时候还不愿说话,特别是备受挫折后情绪低落的时候,最长时候半年基本没有下山,偶尔几次下山买菜,前言不搭后语,被人认为是神经病。古县县委组织部干部孙岩波长期跟踪关注孙涛,多次到山中与孙涛同吃同住,他说,第一次见到孙涛时,几乎以为是流浪汉,一是生活得脏、差,衣服没有一件是干净、整齐、体面的,被褥至少半年没有更换过,没有一寸是干净的,臭气熏天;或许是长期没人说话,出现了交流障碍,见生人害怕、不敢说话,这种状况3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

    行动作致富表率 精神让干群感动
    孙涛是河南人,独生子,父母再三希望他回郑州发展,为此给他买好了房子,说了一门“富二代”的亲事,然而,孙涛都拒绝了。更早前,他通过了河南省公安系统的笔试,但最终放弃了面试。
两个临汾老板投资200万元、60亩地搞花菇种植,开出丰厚条件希望孙涛过去管理,被孙涛婉拒:“我如果是为自己赚钱,早就不在这里干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一直骗父母说工作生活都特别好,有一天父母来看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像“野人”,一家三口抱头痛哭。
    “我们千辛万苦让你上大学,不就是为了让你走出农村,你怎么又回来了,而且是更偏更穷的山村?!”3年的坚守、摸索,孙涛从一个警校毕业生渐渐成长为了花菇专业户,孙涛的合作社两年盈利十几万。“干给群众看”的示范效应也开始显现,亲眼目睹,胜过千言万语,许多村民希望加入合作社,为了稳妥,今夏孙涛遴选了4户。合作社提供技术和菌棒,农民自建大棚,盈利后返还菌棒成本。“我的梦想是把花菇产业发展为村、镇乃至古县的富农产业。”孙涛带领群众致富的梦想和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感动了许多人。上辛佛村委会主任杨怀庆说,娃儿刚来村里,许多村民不理解,甚至还嘲讽,“大村官”来俺们村“办企业”啦!如今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蘑菇娃”,这娃儿的恓惶、吃苦精神让村民们深受感动,不时给他送点馍馍、蔬菜,自发过来给他洗衣服。村民杨怀龙今年开始跟着孙涛干,他说,农村人能吃苦,没想到这个大学生更能吃苦,关键还是为了我们而吃苦。
    孙涛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感动了当地相关部门,县委组织部、古阳镇等纷纷向他伸出了援手,帮助他改善生活、改进技术,开拓市场。古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建成说,作为大学生“村官”,孙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创业,以带领农民致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己任,为此吃得了苦头、忍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是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优秀代表。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强说:“钢铁不淬火就难以成真钢,红梅不傲立风雪就难以成品性,人不勇于吃苦就难以成良才。古县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搞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孙涛式的年轻‘村官’,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能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出人生价值。”主持古县县委工作的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小洪说:“下乡调研中,一位60多岁的农民告诉我‘核桃丰收了,我娃有钱花了!’当问到这么大年纪还上树打核桃时,‘哎,娃干不了!’现在的年轻人缺什么?不缺吃不缺穿,就缺少一种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农村的舞台是广阔的,扎根农村也会大有作为。对于青年人来说,吃苦是一门必修课,大学生‘村官’要有自找苦吃的精神,这是时代和现实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村官’锻炼成长的必然选择。”

     新华社记者叶健 范敏达 本报记者李虎威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