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 心系山村

2014-09-18 08:26: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吉县有个辛村,是全市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5年前,这里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活困难、村民纠纷不断……5年后,同样是这个村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户有了存款。

什么原因使一个贫困乡村发生如此巨变?是一个民族干部用5年时间,为了少数民族聚居村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趟出的“思变、谋变、巨变”之路。

他叫梁荣森,是一位有着近30年党龄、土生土长的吉县人,也是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个人。

2009年,梁荣森调任吉县县委统战部部长,作为党培养的民族干部,如何当好民族团结的“使者”,使少数民族聚居村早日脱贫致富,成为他上任后的心头大事。

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才条件等多方面制约,少数民族聚居村吉县辛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全县落后位置,上任伊始,梁荣森便进行了多方走访,深入调研,确定了“项目扶持、产业扶持、科技扶持”的基本思路,力争通过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辛村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因年深日久,土木结构的房屋已木腐墙塌,成为危房。为保障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安全,梁荣森带头捐款,并多方筹集资金翻建了清真寺,修葺一新的清真寺包括清真寺主体建筑、民族同心碑、文化活动广场等建筑,不但完全满足了穆斯林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还兼具村民文化活动等功能。辛村回民的居住场所以土窑洞为主,大多为危房,在梁荣森的帮助下,新村建设工程得以迅速实施,全村60户村民中有55户先后搬进了新平房。新村建设与清真寺建筑群联为一体,彻底改变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自来水接通了,300余口人和1500余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吉县县城至辛村的柏油路修通了,辛村成为第一个通柏油路的自然村;农村电网改造进村了,更换了变压器,整改了线路,村民们用电从此可以更安全稳定……“居住条件改善了,居住环境也要跟上!”在他的四处奔走、积极组织下,村里的中心广场建起来了,村道实现了绿化、硬化、亮化,辛村的今容今貌令当地群众喜不自禁。

辛村是纯农业生产村,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群众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梁荣森多次带领群众到周边地区参观学习,帮助辛村逐步发展起了苹果、烤烟、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全村900亩耕地,苹果种植达到600亩,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亩,牛羊养殖存栏达到1500头(只)。

为了使好产业获得高效益,梁荣森加大了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先后帮助实施烟水配套300亩,建新式烟叶烘烤炉17个,保证了全村300余亩烟叶提质增效;改造坡耕地120亩,改造老果园180亩,并连续多年实施果园节水灌溉工程,使全村600亩果园全部接通灌溉自来水;在废弃的旧村基础上平整土地130亩,用于修建养殖场,饲养区30亩,饲草种植区90亩,养羊1200只,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绿化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回民聚居村的产业支撑体系,增强了特色产业发展动力。目前,辛村90%的群众都参与到苹果、烤烟和养殖中,养殖业每年还能为苹果、烤烟种植提供有机肥料1600余立方米,辛村实现了有机循环的生态新模式。

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技术人员缺乏,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产业发展遇到了又一个“瓶颈”。为此,梁荣森坚持每年多次协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回民群众送科技、送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树典型、搞示范”的方式进行培训,先后聘请太原农校、山西果树研究所、山西农科院、运城、辽宁、市畜牧局、果树部门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到辛村进行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农民1600余人次;组织回民群众先后3次到曲沃、蒲县和陕西洛川学习新式烤烟炉烘烤技术和果树管理技术,先后六次组织村民到晋中地区、运城地区、陕西渭南地区参观学习养殖技术,培养出30余名农业技术骨干,用特色产业和专业技术造就了一批致富典型,用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引导回民群众热爱家乡,进而建设家乡。

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

心怀“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念,年近花甲的梁荣森思变、谋变,立志要使贫困村实现巨变,他步履坚实,仍在路上!(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安月琦)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