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雨鞋、锄头、农具、方便面……在乡宁县昌宁镇牛塔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学车子的后备箱里,总少不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装备”。
7年来,他为了村里建设贴进了自己的4600万元;7年来,他让抬不起头的牛塔村人“牛”了起来;1年来,他又让全县有名的“上访村”——龙鼻村稳定了下了。9月10日,记者见到了刘玉学,当兵出身的他,说起话来思路清晰且果断利索。
2007年春,在煤炭产业经济效益十分看好的情况下,身为共产党员的刘玉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定辞去冷坡联营煤矿总经理的职务,卖掉了煤矿股份,心甘情愿回到牛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短短几年人均收入增长3倍,让牛塔人民真正“牛”了起来。
打破“五难困牛”瓶颈
谈起以前的牛塔村,74岁的潘英明感触最深:“玉学来之前,我们村的路连驴车都不好走,村民出村冬天都是趟着冰水走。那个时候我们村最穷,要啥没啥,到了外面都抬不起头来。”2007年,刚当上村支部书记的刘玉学,先后从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等方面加快牛塔村各方面建设,解决了“两委”班子软弱、干群矛盾突出、实事没人办、好事没人干的问题,打破了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五难困牛”的瓶颈。起初资金缺乏,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跑断腿、磨破嘴,争取来项目和资金,并自掏腰包1800余万元,解决群众难事:架起了“谐民桥”,铺成了柏油路,建了一座上下两层700余平方米,集村委办公和学校校舍于一体的大楼和文化中心广场;凿山梁、垫深沟、推土地,为牛塔村开发治理出近3000亩的高产机耕田,新增耕地面积达1300亩,使牛塔村人均耕地达到2.5亩。
为了方便村里机耕田的收播,刘玉学又自掏腰包为村里购置了收割机和播种机。潘英明告诉记者:“整地前,村里收完一次庄稼要3个月的时间,因为有的地驴车进不去,现在只需一天24小时就能收完。”
打造兴村致富阶梯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刘玉学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是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群众致富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经过多次群众会议,反复讨论,认真思考,他认为牛塔穷在山上,出路也在山上,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拓宽致富渠道是通往兴村致富的阶梯。
刘玉学积极倡导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业,安稳猪场、永平猪场、东学獭兔养殖场等模范带头户,被确立为大学生村干部重点扶持户,给村里的养殖户们做了表率,也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此外,他还不断总结经验,反复琢磨,发现除了发展农业、养殖业,工业也是致富硬道理。于是个人投资300余万元,成立了牛塔高强耐压机砖厂,直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60余人,同时带动小型运输业快速发展。2011年,仅此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收3300元;2012年,牛塔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086元;2013年,又兴办牛塔天然饮品有限公司,可安排劳动力20余人,年底实现人均收入超万元的目标。
“上访村”变“和谐村”
牛塔村的邻村龙鼻村是全县有名的“上访村”,曾经有一年因为上访换了6位村党支部书记,镇上经过多方面考虑,让刘玉学兼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刘玉学答应只干一年,用一年的时间让村里稳定下来。去年,是龙鼻村唯一没有上访事件的一年,然而,刘玉学并没如愿离开,因为全村人到镇里联名要求他留下来。
“我们村这些年就是越穷越告、越告越穷,别的村都忙着收庄稼,我们村总是忙着去上访,年年如此!”说起之前村里的情况,63岁的村民白金锁说得直接了当。2013年,刘玉学上任以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把全村的矛盾都集中起来“摆”在了桌面上,寻找村民上访的种种原因。为了给村民树立致富的信心,一年来,刘玉学为村里整理机耕田200余亩,修建了两处活动广场,又自掏腰包为村里修了出村路。
“短短一年时间,他就干了我们村10年都干不出来的活,你说大家能让他走吗?”村主任耿玉祥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啥事,大伙儿都是“和稀泥”,根本不管用,刘玉学不一样,他只考虑村民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村里这条路以前就是杂草丛生,刘书记来了之后自掏腰包200多万元,才修出了一条像样的路。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党员干部,牛塔村干群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刘玉学用“站起当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的行动,展示了新一代基层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风采。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