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刘振川

2014-09-19 08:56: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这人不会说话,有啥说错了你们别笑话。”他叫刘振川,现年35岁,是蒲县国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见到他时,自始至终腼腆的笑容始终挂在嘴角。

刘振川家住蒲县古县乡沟畔村,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念完初一就辍学在家。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很早就开始跟人贩牛,挣点小钱,混个肚儿圆,这一干就是七八年。由于他肯吃苦、善钻研,慢慢地在业界混出了“名堂”,十八九就出师单干。“独立后,第一次和人搭伙赶着十几头牛去洪洞卖,在路上就走了一天一夜。晚上连觉都不敢睡,就怕牛丢了。”回想起过往,刘振川记忆犹新,“起早贪黑,担惊受怕,吃不好、睡不安,那样的日子看不到尽头,心里就像过冬似的。”

2003年,刘振川用贩牛赚的钱娶上了媳妇,盖上了新房,早已不满足于挣点“过路费”,加上那几年牛市行情不好,利润低。“干脆自己养!”他利用多年积累的购销网络,在本地、洪洞、永和、汶水等地购置“架子牛”,从几头增加到十几头再到三十多头,采用特用的掺杂酒糟及粉碎带穗玉米秸秆饲料育肥牛,由于品质优良、肉质鲜美广受客户好评,肉牛远销河南、西安、湖北等地。2009年6月,他牵头成立了国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5户乡亲共同致富,尝试品种牛养殖和玉米、牧草种植。“眼看有了指望,结果被人举报了。”因为都是利用自家院子里养牛,气味大,污水横流,引起了乡亲邻里的强烈不满,现实给了刘振川当头一棒,情绪一度消沉。

由于刘振川从事贩牛、养牛时间早、经验足、路子宽、信誉高,在蒲县十里八乡已小有名气,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直接关停未免可惜,县畜牧局在处罚的同时鼓励他搞标准化养殖,并派出技术人员驻场指导,而已小有积蓄的刘振川也不甘心沉沦,双方一拍即合。“为了这个养殖场,他们没少操心,你看这些消毒室、兽医室、繁育室、氨气池、堆粪池、青贮池,都是他们帮忙规划设计的。”除此之外,筹资金、选场址、防疫病,也得到县畜牧局和乡村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谁也没想到,刘振川的家人此时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安安稳稳过日子才是正理,把那么多钱投进去,赔了咋办?”家人甚至一度把上门帮扶的畜牧局工作人员往外撵。刘振川感叹:“好在他们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做工作,才有了今天,现在家人都在这儿帮忙呢。”

有了后盾,又去了心病,刘振川放着胆子干了起来。2013年斥资250余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建成。其中标准化牛舍3300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700平方米,办公用房1000平方米,主要养殖育肥牛和能繁母牛,年存栏350头,出栏500余头。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品种牛150余头。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新问题,如何降低饲料成本?犯愁之际,畜牧局工作人员又给他出了个主意,可以结合当前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把养殖场周围土地承包下来,两年三茬耕种优质玉米和小麦,玉米用来青贮氨化饲料,小麦可以增加额外收入。刘振川眼前一亮,在乡政府和村委的协调帮助下投入10万余元,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了140多亩土地,有人说承包价格高了,刘振川笑着说:“得了这么多的帮助,不能光想着自己,得让大家都有钱挣。”

今年,玉米丰收,刘振川的牛也膘肥体壮,即将迎来“牛二代”。“现在存栏200余头,年可获利40余万元,最近陆续有客商来洽谈收购事宜。”刘振川乐开了花,“我这个放牛娃也当上了‘大老板’。”

当问及刘振川是什么样的秘诀让他走到今天时,他说首先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其次要感谢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亲朋好友和乡亲们的帮衬。谈起今后的打算,刘振川又腼腆地笑了起来,语气里却充满着自信:“养更多的牛,流转更多的地,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10年以后年存栏达到1000头,流转土地5000亩,让全村人都到我这里打工。” 通讯员 张鹏 陈沛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