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山:首届德艺双馨的山区艺术家

2014-10-16 09:51: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中秋节前夕,回老家路过大宁县城时去看望玉山兄,他送我一本中国文联出版社新出版的由他主编的《黄河仙子研究》,装帧美观新颖,内容丰厚。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晚临睡前总要看会儿书。这天晚上,我翻开《黄河仙子研究》一书,看了几篇其他的文章后,又翻到了他写的《黄河仙子传奇》——前几年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单行本,当时他送我一本,我已读过了。可我还想看,看着看着,我的思绪竟跳出了书本,全没了睡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了书中动人的神话故事,也不是因为《黄河仙子》被选入中国农民最喜爱的99个《神话故事》,而是因为,一位年届八秩的老人,多年来为了探究和发展大宁的文化产业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热情和奉献精神,让我钦佩和感动。我禁不住想起近60年来,我与他相遇、相识、相交、相知的经历。

记得1955年秋至1956年夏在北桑峨上小学一年级期间,一天早上,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前面一个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觉得好奇,超过他时特地回头看了一下,他报我一个微笑。因为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走路看书,所以印象很深。后来,听他的妹妹——我初中同学说,他在北桑峨小学当老师,每周回20公里远县城的家时都要带本书,在去学校上班和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看。因为他不给我们代课,我也不认识他。不久,他调县城中学,这一次相遇后到1961年小学毕业,再没见过他。

第二次相遇是在1962年上初中一、二年级时。一天,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听他的唐诗讲座,有一个情景深深地刻入我的脑海。在讲解“僧敲月下门”一句时,他在比较“敲”和“推”两个字的用法时的表情和手势我记得很清楚,让我对唐诗一下子产生了兴趣。那时,他不代我们班的课,我还是不认识他,也很少见到他。只记得有一次在当时的县人民银行门前看一场篮球比賽时,看到他在场上奔跑的英姿,呵,没想到他还是一个勇猛的篮球运动员。

直到1968年阴历正月去他家时我才认识了他。那一年的5月份,我从隰县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古乡坦达学校当老师,他在县教育局工作。此后的交往就渐渐多了起来。在30多年的交往中,我渐渐地了解了他,慢慢地认识了他。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书”贯串起来——读书、教书、写书、出书。正如他在《书缘情未了》一文中所写的“他从小就与书结缘”,而且年轻时就立志“读尽天下书”。我想,一个人不可能读尽天下书,但他读过的书恐怕连他自己也统计不清,从他藏书的数量和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确实一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的丰富的书本知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创作底蕴。他曾经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他堂上堂下地谆谆导学生,希望他的学生与书厮守、与书结缘。他一生笔耕不辍。认识之前我不了解,只是听他讲过,学生时期上作文课,他一次写满一本作文本。我知道,当年在教育局和宣传部、县委办等部门任职时,各种会议的主题材料都是他主笔。就是在县上担任局长、部长和主任等领导职务时,工作再忙他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的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和一些选本。在他担任县委通讯组组长期间,是历届通讯组在市级、省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稿量最多的一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正式出版书是在退休前后的事,专著有《情满人间》《情满太行》《情满黄土地》《黄河仙子传奇》《大宁故事》《日月留痕》等,还有10多篇人物通讯入选中组部主编的《当代共产党人》丛书,还有3万多字的散文入选《当代10名作家散文今选》。近几年来更是频频出手,除主编县上两个文化刊物外,还为本县和外县、外省作者编审出书9本,最近又主编出版了这本厚厚的《黄河仙子研究》。我感觉他已攀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也不敢对他的作品妄加评说。但我感觉他的《黄河仙子传奇》创作思路宽阔,创作技巧高超。大宁是个小县,人口只有6万多,没有任何资源,是国家级贫困县。黄河仙子不过是县域黄河岸边一座破庙里的塑像。仙子在民间传说中称曹娘娘,她的传说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但这个故事虽然悠久,却只是在秦晋两省黄河两岸的延长和大宁一带流传,外界恐怕极少有人知道。从来没有一个人想着把这个传说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书中的二郎山在县界的南边缘,而人祖山、乾坤湾远在吉县和永和县,隔黄河的延长县曹家河、大宁县昕水河入口处的芝麻滩,这些都跟黄河仙子的传说有联系。他把这些景点以及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二郎追日等民间传说糅在一起,极大地扩展了仙子活动的舞台,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难怪中国农民喜爱的99个《神话故事》会将其收入。能将这样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传奇故事写成一本书,我不敢说后无来人,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当许多退休老人在悠闲地散步、运动时,当许多老人聚集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时,当许多老人在谈论如何保健、长寿时,当大多数老人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时,有这样一位80岁老人却守着清贫,耗费心智,双手敲击着电脑键盘,著书立说,在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播撒着文化种子,为社会积蓄和输送着正能量。他使我想到,人老与不老并不在年龄,而在心。80岁,你说他老吗?你看那个“耋”字,不是“老”“至”吗?而且他已满头银丝。但他又很年轻,你看他,满面红光,虽鹤发却童颜;你看他,站着时总是腰板笔挺,真是“站如松”;你再看他走路的姿态,总是目不斜视,即使年轻人也难得跟上他的脚步,真正是“行如风”。我也知道,退休20年了,他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几天,他总是那么忙碌,甚至比在职时还忙乎。是为名吗?不是。为利吗?主编两本刊物没有任何补贴,贴上功夫为别人审稿、审书、出书。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爱”字可以解释我的疑惑。他热爱生活,一生充满生活的激情。他热爱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一生不离不弃。他热爱他一生钟情的文化事业,当县委、县政府在转型跨越中提出打造文化品牌发展大宁经济的决策时,他以七十多岁的年迈之躯毅然扛起了“大宁三晋文化研究”的大旗,为此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每当翻开他出版的新书,你都会看到这样一段作者简介:李玉山,山西省大宁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临汾市作协顾问、大宁县作协主席,《昕水文艺》《大宁文化》主编, 临汾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他不愧是山区小县的大文人。贺蝎生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