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这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不到的词,百度百科将其解释为“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这一看似抽象的名词,在建行临汾分行个人金融部客户经理李红英一家得到诠释——“爱,包容,不放弃”。
简单6个字,贯穿于李红英的丈夫秦志伟生病的4年、1600多个日夜。“如果没有一大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想我早垮了。”李红英的声音有种坚强的柔软,“是这份爱为我撑起了希望。”
爱是亲情的延伸
“我比红英大16岁。我看着她出生,看着她长大,看着她成家。”大姐李希珍告诉记者,本以为妹妹能像她所希望的那样,过上顺风顺水的幸福生活,然而奈何造化弄人,随着妹夫的生病,“看着她过得艰难,我的心比针扎还疼”。
回忆,从李希珍眼中滴落的一行泪开始。
2010年1月24日,突发脑溢血的秦志伟被推出手术室时,李红英的一句“只要有我在,就不会放弃他。”让李希珍感到无比惊讶。她惊异于红英做这个决定时的勇气,也惊服于红英说这话时的刚毅。“要知道,这样柔弱的一个女子,从此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她说,“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红英长大了!”
从李红英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全家人都在为之努力。2010年2月,秦志伟转院到北京海军总医院治疗。
“出门在外,仅凭红英一个人照顾肯定不行,我们一大家人商量着谁去更合适。大姐高血压,遇事易激动、头晕,首先排除;我母亲当时高血压住院,由我照顾,自然也走不开。”二姐李希英说。于是,和红英一起去北京照顾秦志伟的重担就落到了表妹裴红霞的身上。
在北京那半年时间里,因为医院规定只能一个人陪床,她们就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李红英和裴红霞两人轮换着照顾秦志伟。说是轮换,其实也只是晚上谁回出租屋去的差别。白天的时候,两个人都得在病床前照顾,给秦志伟擦脸洗脚、接屎倒尿、端水取药等都得她们俩忙前忙后。
那时,裴红霞的女儿刚上小学,食宿都在李希英家。由于孩子比较内向,加上母女俩一直没有离开过对方,隔几天孩子想妈妈了也不跟任何人说,就偷偷跑到阳台上哭。看孩子这样,她就问:“孩子,想妈妈了?”孩子点点头,眼泪扑簌簌往下掉。于是她拨通裴红霞的电话让孩子跟妈妈说说话,每次电话两头儿,母女俩都泣不成声。
“长时间不见,孩子想我,我也想孩子。”裴红霞笑了笑说,“可是姐夫(指秦志伟)病得厉害,我姐一人忙不过来,我当然得搭把手,只能委屈孩子了。”
2010年7月,秦志伟从北京回到临汾,在市中心医院进行康复。为了让李红英安心工作,李希英担起了在医院陪护秦志伟的工作。“刚去的时候,医生、护士和病友都以为秦志伟是我的弟弟,后来才知道是我妹夫。”李希英告诉记者,“时间一长,跟他们混熟了,他们也都叫我‘二姐’。”
有人问李希英:“‘二姐’,我真佩服你,一个妹夫你都能这么上心地伺候。”听到这个问题,她总这样回答:“我这妹夫跟弟弟没啥区别,我们一大家人都处得亲着呐!在我们心里,什么女婿不女婿、妹夫不妹夫,这就是亲人、就是家人!”
包容生活的挫折与坎坷
参加工作27年来,李红英从来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为此,李希英没少吵她:“地球离了你照样转,单位缺了你照样运行!”每次,红英都只是笑一笑说:“咱要干工作就得给人干好不是?”
李希英告诉记者:“红英从北京回到临汾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我商量,她去工作后谁来照顾秦志伟。我了解她,她放不下单位的工作。”
秦志伟在市中心医院康复的那段时间里,用“全家齐上阵”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每天早上7时,妹妹李红英从医院出发去单位上班,几乎同一时间,李希英也从家出发去医院“上班”照顾秦志伟;中午12时,75岁高龄的老母亲在家做好饭后,准时送到医院喂秦志伟吃……
从秦志伟生病到现在的4年时间里,即便是在病情最严重的那些日子,李希英是唯一见过红英流泪的人,也是唯一见过的一次。“那是2012年秦志伟第三次发病之后。”她说,“那天大清早我到了医院就让红英赶紧去吃饭上班,然后准备推着秦志伟去康复室训练。”
李红英“嗯”了一声后,就拿着饭盆出了病房。然而,在错身走出病房的一瞬间,李希英明显感到妹妹的情绪不对就悄悄跟了出去。只见红英走到医院走廊的一个角落,靠着墙吃秦志伟吃剩的饭。在往嘴里扒拉了两口后,突然肩膀剧烈颤抖、无声地哭了起来,眼泪吧嗒吧嗒滴进残存热气的饭盆里。
李希英快走几步刚到红英面前,还没来得及她开口安慰,红英就抬头边往嘴里扒拉饭边说:“姐,我不能垮了!我要垮了,这个家就垮了。”说着还冲她勉强笑了笑。但她看得分明,那笑,坚强得虚弱。那一刻,她的眼泪也扑簌簌往下掉。
“这是她的性格,有什么事都自己默默地承受,不想让家里人为她担心、替她难过。她越表现的坚强,我就越心疼。”李希英说,在秦志伟生病初期,她们姐妹几个还担心红英扛不住。但4年时间证明,她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人不可能一辈子总是顺风顺水,谁能不遇到点儿坎坷?”采访中,李红英的脸上始终透着坚强,她深知眼泪改变不了现实,也拯救不了苦难,她所能做的就是包容挫折与坎坷,为重病的丈夫撑起一片朗朗晴空。
不放弃才能走下去
为了让秦志伟康复得更快一些,李希英每天陪他在康复室做完训练后,回到病房还要再给做一次。2012年5月的一天,她在帮秦志伟做腿部训练时,发现他做得特别好。“当时我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夸他‘今天做得这么好,看来恢复得不错啊!’”她说,“当时秦志伟只是笑,不停地笑,我以为他也在为自己的恢复感到高兴。”
然而,做了十几分钟的训练后,李希英的胳膊因为酸痛而停下来休息时,才发现自己拿错腿了。她假装生气,说:“秦志伟!你故意的吧!”秦志伟边笑边说她:“笨蛋。”
无论是秦志伟的康复,还是他的生活,这个家的所有人都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有一次,看着母亲早早把饭做好送到了医院,李希英跟母亲开玩笑:“你闺女我还没吃呢,等我吃完了再喂他吧。”她的这句玩笑话,得到的却是“我妈眼睛一瞪、咬牙切齿地说,‘一顿不吃都饿不死你!’” 老话儿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有一次,李希英在医院接到大姐打来的电话,说老母亲摔了一跤骨折了。在场的秦志伟知道这个消息后,语言能力尚未恢复的他一边踢腿一边啃胳膊。看他如此反常的动作,她就问:“胳膊疼?还是腿疼?”秦志伟摇摇头,又踢一下腿、啃一口胳膊。见状,下班回到医院的李红英试探着问:“猪蹄?”秦志伟拼命点头。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李希英笑着说:“人家知道我妈骨折了,要买猪蹄补补。”那天中午,拗不过丈夫的要求,李红英顶着大太阳用轮椅推着他走了两个多小时才买到他要找的猪蹄店。在得知这件事后,红英的母亲激动地老泪纵横,拉着秦志伟的手说:“没白疼你,还知道关心我……”
在那一刻,岁月的风霜、世事的艰辛、人情的冷暖,全都化作一家人的泪水涟涟,慨叹上天怎么会对红英、对这个家如此不公。即便如此,这家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秦志伟的康复治疗。
为了帮助秦志伟恢复,李希英的丈夫在家属院里专门给扎了一根训练杆,抓着秦志伟的脚向前、向后做迈腿动作的康复;下楼梯时,由于秦志伟正着走会摔跤,就抓着他的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
如今,看着一天天恢复的秦志伟,一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替红英感到欣慰。虽然秦志伟不能再恢复得像从前一样,但对这家人而言,4年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人这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你不撒手,慢慢都会好的!”李希英对红英说,也是在对自己说。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