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圣成今年虽已93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早年参加革命,扎根、建设山区的事来,仍历历在目,谈兴甚浓,仿佛又回到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岁月。
樊圣成是洪洞县双昌村人,1937年于本村高小毕业后,就参加了贾题韬负责的学生队,学习时事和抗战。第二年进入吉县由共产党员牛荫冠负责的民族革命大学,学习以抗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政治、军事等。1939年“晋西事变”后,樊圣成一行5人在共产党员郭定奇带领下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开荒种地,同时学习社会科学。1941年进入新文字干部学校,学习拼音文字。1942年到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大众哲学等。其后分配到晋绥根据地后方的兴县监狱,担任教育干事。1947年调入蒲县,从任事务管理员,到任区长、建设科科长、农林局局长、再到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直到1975年调到浮山县。28年来,樊圣成像松树一样,扎根蒲县。他心怀群众、情系百姓的优良作风深受人们称赞。
群众的事 没小事
樊圣成刚到蒲县时,阎锡山的二战区还占领着县城,他带着武装驻村,负责管好一大片。1948年,樊圣成担任蒲县二区区长。就在这年正月初七,编村的地方武装包围了邓家山区部所在地。周围群众急忙跑来报告情况时,枪声已响,他们急忙跳沟突围。好在熟悉当地情况,未造成损失。县委书记李继德见到他们后急得直吼:“昨天就送信了,咋不早撤?”后来才得知,送信的同志中途被敌人杀害,他们没有接到撤退命令。樊圣成当年就是在这样艰难危险的环境中开展工作的。
1949年樊圣成担任二区区长时,有一次县里要他们区里派两头骡子到临汾去驮种子。可是,全区连一头骡子也没有,只好派了八九个农民往回担。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缺少牲畜怎能发展生产呢?第二年,他担任了县农林局局长,首先就抓牲畜配种工作。他向全县仅有的几位配种行家张国祥等请教,同他们经常保持联系,并在化乐等地蹲点,按季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他特别关心这些行家们的家庭困难,当得知张狗孩买不起马料,打算把种马卖掉时,他一面自己掏腰包借给他20多元,解决临时困难;一面分析这一情况可能带有普遍性。于是召开全县配种行家会议,根据成活率高低,适当给予现金奖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牲畜配种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全县牲畜繁殖达到1500多头,大大促进了各项生产。
群众的事不管大或小,在樊圣成看来,都是重要的事,都要带头去落实。刚成立农业社时,一次下乡途经薛关村,看到街头小巷里到处都有散落的牛马粪。他脱下棉衣,独自跑到社里的马房院拿上铁锹、扫帚,出来把这些散落的牛马粪扫成堆,用手推车,一车一车送到村口的大粪堆上。老社员常迎瑞看到后,也立刻插手捡拾粪肥,半天时间就拾下1000多公斤上好肥料。其后,薛关及附近村庄的社员们,都开始把村里和路上的粪肥收拾干净,使农家肥增加许多,保证了农业生产所用。
群众在哪儿 他在哪儿
樊圣成的工作方法很简单:群众在哪儿,他就在哪儿。他常常和群众在一起,群众在耕地,他在地里;群众打场,他就在场里。他的手掌和群众一样有厚厚的老茧;他的肩膀,和群众一样有硬硬的死肉。他就是群众中的一员。群众每时每刻的情况,他心里明镜一般;全县大小队的干部,他都能直呼其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生了大面积旱灾。樊圣成作为蒲县县委副书记,在距离县城70多里的乔家湾乡东方红农业社开展救灾工作。进村后,他看到社员大白天三三两两在悠闲地聊天。大家都说,地冻了,社里又没有活干,只好闲坐着。他立即召集党支部和社干部研究救灾门路。经过大家积极提建议、出主意,寻找出刨药材、烧木炭、搞运输以及割草积肥等十多种生产门路。但社员们提出天寒地冻,不能上山。樊圣成就亲自上山,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他同供销社副主任吴国民一起携带锄头、扁担等工具,冒着大风,爬上蒲县有名的泰山。当他们看到这里的柴胡、苍术等药材很多时,十分高兴。再亲手一刨,地虽上冻,仅是个硬皮儿,并没有实冰,还能刨。他们把刨下的药材担上,又转到东方红社背后的山上,看到这里有许多枯木荒林,就砍伐了几根硬柴,一起担上,回到社里。社员们一看,哪是没有门路,是没去找门路啊!于是大家组织起来,每天有230多人到山上挖药材,烧木炭。仅个半月,这两项副业就收入了1万多元。那时的1万多元可是个不小的数目。群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为救灾工作开辟了具体有效的途径。
群众有事 讲求是
樊圣成在领导生产时,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利益带头实践。在当年开展的历次运动中,他也一如既往地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不枉不纵,只惟实,不惟上,更不去赶浪头。
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有些地方出现了高指标、高征购现象,群众有意见。蒲县是个山区县,当时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粮食产量还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落实统购统销政策,对作为县委宣传部部长的樊圣成,的确是个严峻的考验。樊圣成有个老主意,遇到难题,以群众利益为重,对群众负责。可当时是由省级干部下乡帮助开展统购统销工作的。对此,樊圣成向上级领导充分说明情况,经过认真讨论,上级领导采纳了樊圣成的意见,确定了“起码点放低,起止点交叉,高点85%”的方案,就是不征过头粮,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给群众留足口粮和种子等生活和生产用粮。这样,虽然粮食收购略少了些,却受到群众的拥护,同时也受到领导的表扬。
樊圣成说:“谋事,办事,成事,评事,都要依靠群众来做。我自己就是群众中的一分子,为群众办事,是我的天职。”这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这些话,很朴实,也很深邃,需要我们好好理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老干部这种心怀群众、情系百姓的优良作风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通讯员 刘国柱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