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栩栩如生的汉代神兽镜、雕刻精美的唐代石佛头,我省唯一的隋代乐器碑……在安泽县旅游局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一件件文物历经千百年的埋藏、流浪终于觅得栖身之所。
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回归,倾洒着馆长逯秀珍的心血和汗水。多少个日日夜夜,为寻回文物,她跋山涉水,收集史料档案,逐渐改变了该县文物保护的面貌。
1992年12月,逯秀珍由县图书馆调到了县博物馆担任馆长,新的工作领域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要搞好文物工作,不仅要有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逯秀珍暗下决心。
为了不辱使命,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在节假日跟随父亲进行野外考古,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她先后取得了省文物局颁发的瓷器鉴定、陶器鉴定、铜器鉴定等结业证书,取得了文博助理馆员和馆员资格。
为摸清安泽文物的底子,逯秀珍和她的团队走遍了安泽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挖掘收集保护文物,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由她到馆时的125件增加到现在的124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45件(套),且陶器、玉器、瓷器、石器、铁器样样俱全,珍贵文物占到文物总藏量的10%左右。
为使该县的麻衣寺塔、郎寨塔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1995年,逯秀珍带了几个解渴的苹果踏上了去省文物局的路途。这是她第一次走进省文物局,也就是这次,她给省文物局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泽县的那个女馆长,5个苹果争取到50000元文保基金,麻衣寺塔还给上了省保。”2013年5月,麻衣寺塔、郎寨塔又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该县国保文物的空白。1998年9月,桃曲汉墓发掘期间,为确保墓地安全,逯秀珍和同事在该村的北山上用几块木板和棚布安营扎寨,白天她谨慎发掘,晚上和大家一起巡夜值班,冻感冒了都没有休息一天。风餐露宿数十天,桃曲汉墓发掘工作顺利完成,填补了该县文物发掘史上的空白。
多年来,该县博物馆一直靠借用兄弟单位的房屋开展工作。为确保馆藏文物安全,2003年国庆节刚过,逯秀珍就来到了省计委。那天正下大雨,她生怕领导散会错过,打着雨伞在大门口,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一位处长感动地说:“秀珍,你回去征地吧……”半个月后,省计委批复了报告并拨款30万元,同年年底,省文物局又批拨文物库房建设经费15万元,资金到位了,一个标准化的文物库房建了起来。
2010年冬至,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该县拉开序幕。
年近半百的逯秀珍,冒着刺骨的寒风和大家开始了安泽的“三普”工作,普查中她不畏艰辛,翻山越岭,摔倒了,再爬起来。冬去夏来,为寻找一块碑,她冒着酷暑,攀上了安泽最高的山峰安泰山;为挖掘安泽历史渊源,她和同事们步行百余里,在沁河沿线的白村、和平发现了自夏商到汉代的文化遗存。6个月的辛劳,她走遍了安泽104个行政村,新增文物143处。哪块碑在哪儿,哪块地上有遗址,哪座古庙有损坏,她都了如指掌,成了该县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地图”。
在搞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逯秀珍先后编写出版了《山西文物地图集》《临汾文物》《三晋石刻总目》安泽部分。该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多年来,她收集红色资料近20余万字,实物百余件。同时,她还参与了《三晋石刻·安泽卷》的编写工作。
回望20余年的文物保护足迹,逯秀珍坦言:“收获颇丰,安泽县的文物藏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也收获了成长和事业。”时间不止,热情不减,在未来的工作中,逯秀珍将用满腔赤诚和热爱继续享受她的“文物苦旅”。记者李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