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山村园丁李秀玲11次登上“模范教师”领奖台

2015-05-01 09:32: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植根山村终不悔

  ——记翼城隆化中心校尧都小学教师李秀玲

  临汾新闻网讯 “下雨天泥泞难行,滑倒跌落是常事;下雪天积雪过膝,冻破手脚太寻常……”上世纪60年代,李秀玲生在翼城县桥上镇一个名叫古垛的小山村。桥上镇地处翼城县东部山区,距县城有25公里之遥,而古垛村更是地处偏僻,村里甚至没有学校。小时候,李秀玲总要和村里其他孩子一道,每天翻越过那条沟壑不平、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去外村上学。

  “上个学咋就这么难呢?”一个念头瞬间从李秀玲心头闪现―― ―长大了我要做一名教师,就在古垛村里教书,让村里娃的求学之路不再步履维艰、长途跋涉。

  意念就像一颗种子,在李秀玲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高中毕业那年,恰巧碰上一个叫高尔坡的小山村招录民办教师。高尔坡比古垛更偏更远,勉强称为“教室”的窑洞则是又黑又潮,每天夜里半山腰都会传来野狼和夜猫的凄厉的叫声。只因植根内心多年的宿愿,正值豆蔻年华的李秀玲义不容辞地选择了那里。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无论是在高尔坡还是去下良狐,再到东白驹,直至去了隆化中心校尧都小学,李秀玲不知为多少山村孩子传授学问知识,点亮梦想希望。因为热情敬业的缘故,她所带的班级总能在全校名列前茅,并深受家长、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躬耕尧都小学的十多年里,毕业班四门学科的代课任务基本由李秀玲一肩挑。同时作为班主任的她,对班里每名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习惯了如指掌。不夸张地说,其班级成绩几乎年年在全中心校名列第一。她本人也连续九年获得翼城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在山村小学任教多年,李秀玲感触最深的就是,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掉队,自己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2005年12月的一天,班上一名女生突然不来上课了。原来,女孩父亲遭遇煤矿事故被截肢,母亲身体又不好,就不让她再上学了。

  想到学生的一生可能就此改变,李秀玲万分焦急。课余时间,她在山路上颠簸往返不知多少回,又是上门家访,又是找村干部调解,甚至动员学生亲戚……最终,事情圆满解决,孩子返校继续读书。

  2008年正月,一个叫赵强的学生摔断了小腿,没法上学了。

  当时正是小学毕业班最紧张的学习阶段,李秀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白天照常上课,晚上则给赵强开小灶补课,山路一走就是三个月。康复返校的赵强在考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而李秀玲的班级在隆化中心校再次排名第一。

  常言说人往高处走。许多优秀老师都纷纷往县城走,而李秀玲条件一点不差,怎么就心甘情愿扎根大山里?李秀玲告诉记者,因为她的丈夫也是老师,而且都愿意一辈子守望在山村教育的岗位上。

  其实李秀玲也有多次调入县城的机会。在翼城县教研室组织的多次赛讲、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中,李秀玲优异出众的表现令人折服。有几位县直校长都想从小山村里把她挖走。李秀玲也曾踯躅过,可最终还是拒绝了对方的美意,只因她割舍不下家乡的孩子,更放不下大山深处的村校。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山区的孩子们一批批地送往城市、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李秀玲对山区教育的执著,不仅感动着同事,也耳濡目染影响到孩子。2011年,大儿子马俊鹏大学毕业后,顺利通过全县教师招聘考试,成为桥上初中的一名人民教师。大儿媳则在桥上中心小学下交小学教学。小儿子正在朔州师范学院读师专,依然选择的教育行业。

  这位矢志不渝驻守山村的园丁,在挥洒辛勤汗水默默耕耘奉献的同时,各项荣誉也接踵而至相伴相随。1997年,她荣获我市“优秀辅导员”称号;1993年、1997年、2000年、2001年、2007年―― ―2013年更是先后十一次荣获翼城县“模范教师”称号。

  光阴似水岁月如歌,韶华虽逝赞歌永存。想起当初的决定,李秀玲无怨无悔地将自己人生最灿烂美好的时段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这样的抉择、这样的坚持、这样的付出,总能带给身边的人深深的感动和由衷的钦敬。(王小庚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