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克询: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015-05-26 09:5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十年春秋,万副对联,三十万字“收成”;辛勤耕耘,不懈追求,让他从一个“门外汉”成了楹联界的“行家里手”,也给他的晚年生活平添了许多快乐和幸福。

    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敬仰,记者拜访了这位我市年近八旬的老先生——仇克询。初次交谈,老先生浑厚的嗓音、敏捷的思维、温和的笑容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么会“迷”上对联而且创作数量如此惊人?面对记者的疑问,仇克询的话匣子打开了:“与对联结缘也是很偶然的,退休后,赋闲在家,时间充裕,总想做些有意义的事。2003年,我打算整理家谱,好好梳理一下家族历史。在查阅资料当中,我就想用几句简单话把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总结一下。感觉对联这种形式最合适,文字简洁又能涵盖丰富的内容。”后来,不管谁家有事,或婚丧嫁娶、或寿诞满月,或节日庆贺、或店铺开张,只要有人相求,热心的仇克询都会欣然应承,久而久之,便积少成多,竟然集结了一部楹联专著。这部楹联集分上、中、下三集,包括家族篇、亲戚篇、同学篇、友人篇等9个类别、万余副楹联、30余万字,涉及人物2000余人。这部楹联集以挽联为主,每个人物至少写四副,多的有十副,述其生平,赞其功劳美德,最好的还能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除了撰写对联,仇克询还用书法艺术将内容表现出来,“用隶书表现比较好,容易辨识也不失严肃庄重。有的人家还把对联装裱了,珍藏起来。不是我的书法好,是大家喜欢撰写的内容。”他谦虚地说。

    写对联规矩很苛刻,讲究对仗、平仄。

    为了达到内容完美、对仗工整、平仄准确,仇克询老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时一个词汇要反复推敲许多遍甚至好几天才能定下来,可以说,他的每一副作品都是咬钉嚼铁的结果。“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功底,只能慢慢琢磨。刚开始,很多字的音调都把不准,我就把这些字抄在卡片上挂起来,有时还得让孙子帮我纠正。他们不理解,总说‘退休了就该享享清闲,费那个劲干啥?’我觉得,既然做了这个事,就要力求完美,精益求精,不能让行内人笑话。”为了积累词汇,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仇克询下了“硬”功夫,成语辞典通读了好几遍,新华字典也翻烂了好几本。“查字典比较费时间,而且年龄大了,比较健忘。”于是,他就把许多常用字词及意思一一记录在稿纸上,日积月累竟然建起了一个专门撰写对联的“材料库”,可以随时取用。

    在书房里,记者看到桌子上堆放着大大小小的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翻看中不时有纸屑掉落下来。“手上有汗,翻得多了纸就发黄了、变脆了。”一沓沓发黄的稿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词语,许多都标着拼音、声调。他拿起稿纸边翻边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对联也一样,用词贵在变化,忌重复。比如‘乡里’一词,可以说‘桑梓’‘梓里’‘故里’‘故邑’;‘女婿’一词,有乘龙快婿、乘龙贵婿、乘龙佳婿、东床快婿、东床娇婿等……”退休十多年,仇克询的生活简单而充实,读书、阅报、看新闻、写对联、练书法。

    他说:“这么多年练书法,背都有些驼了,去年又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站得时间一长就觉得体力不支。”不能站立,他就躺在床上,举起书报阅读,在外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却乐在其中。

    楹联集结成册后,一位友人这样评价道:“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他都始终贯穿着认真、严谨的作风。”聊天中得知,早年在临汾地区地震局工作期间,仇克询就喜欢钻研地震知识,先后发表科普文章90多篇,十多万字。他笑着说:“当时,很多人以为我是学地震专业的,其实不然。我是山西大学毕业,专业是政治,入学没几个月,因为家庭困难供不起,就中途停学了。

    我认为,不论在什么领域、不管业务熟悉与否,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人生是一个过程,只有细细体认和玩味这个过程中的每一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一节钢铁,或是一节细木、一棵小草,你才能充分认识每一节的价值。”这是仇克询老先生楹联集《冰心寄情》中的一句话,这或许正体现了他的一种人生态度,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陈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