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亲们筑起生命保障线
——记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贺星龙
临汾新闻网讯 家境不富裕,却甘愿在贫困山区,做一名收入微薄的乡村医生;大城市毕业的他,却选择留守在大山里,为乡亲们筑起一道生命保障线。他叫贺星龙,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太原市卫校,因为家庭贫困,拿不出6800元学费,他选择去只要3000元学费的运城民办卫校。然而,即使是3000元,对他家来说也是天文数字,母亲翻遍家底,只凑了302元钱。正当全家人愁眉不展时,乡亲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30、他50,为他凑足了3000元学费,让他上了学。
2000年,贺星龙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心系父老乡亲的他毅然地回到了家乡,计划开办诊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服务乡亲。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他连最起码的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都没有。父亲把家里的一间土窑洞腾出来,把卖玉米赚来的400元钱拿出来,又把家里仅有的两只绵羊也卖了,一共凑了960元钱,购置了必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一个简易的小诊所总算是建起来了。
诊所办起来了,可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人来看病,村民有了病,宁可自己扛过去,都不找贺星龙,因为信不过他这个20岁的小医生。无奈之下,贺星龙作出“让我看病,不用花钱”的承诺。开始给家人、亲戚、村民看病,一年下来,光药钱就贴进去近3000元。亲戚朋友劝他别开诊所了,可贺星龙为了自己的梦想,谁的话也不听,坚持要把诊所开下去。
第二年,贺星龙印了4000张宣传页,发到周围的村里,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小诊所。慢慢地有村民试探着打电话让他看病,而让村民们真正信任他的医术,是因为他救治了上乐堂村一位大医院连续下过三次病危通知的病人张立山。
从那以后,找贺星龙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没有交通工具,靠步行一天下来看不了几个病人,贺星龙就跑到县城废品收购站,花了40元钱买了辆旧自行车,骑自行车看病,可每天最多也只能跑两个村子。后来,他狠了狠心,跑到信用社贷了4000元,买回来一辆摩托车。骑摩托车出诊,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患者。
2008年,贺星龙行医范围达到了21个村,他出诊时经常碰见留守儿童、老人生病的场面,于是,他主动找到了乡镇医院院长协商,承担起了全乡1080个儿童的防疫工作,200多名儿童营养包的发放。多年来,贺星龙共打防疫针1.1万余人次,发放营养包132960包。
2013年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贺星龙正在诊所为几个患者打点滴,忽然手机响了,索堤村的贺润平打来电话说,他两岁的外孙发高烧,已经开始抽风。贺星龙连忙背上药箱出门,不顾屋外的大雪和家人的劝阻,直奔贺润平家而去。因为大雪路滑,在索堤村的拐弯处,摩托车一个侧滑,连车带人翻进了路边的树坑里。贺星龙顾不上疼痛,连忙爬起来,扶起摩托车,经过20多分钟的艰难骑行,总算来到了患者家里,对患者进行了及时医治。从患者家出来,他才感觉右脚踝钻心得疼,踝关节肿了起来,回到家里,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处理。忍着钻心的疼痛继续为患者诊治。
患者的病情缓解了,贺星龙的脚伤却更重了,大雪封山,无法到县城诊治,他只好忍着。12天后,县医院拍片的结果出来了——踝关节骨折,他买了点石膏粉,自己给自己打上石膏,在家里躺了半个月,又一瘸一拐地给人看病。他知道这个伤情需要休息静养。可是,只要一接到患者的电话,他就骑着摩托车,又奔忙在乡间小路上。
如今,35岁的贺星龙身体大不如前了,右脚骨折留下了后遗症,长年骑摩托车留下了关节炎,每天背四五十斤重的药包,致使脊椎弯曲变形,每天吃饭没有规律,5年前更是患上了慢性糜烂性胃炎。面对乡亲们,他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贺星龙对每一位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在他心里都一清二楚。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只有一句朴实的语言,“贺星龙这娃不赖,态度热情,医术好,随叫随到。”
15年来,贺星龙为村民行医看病,足迹遍布周边28个村庄,行程近40多万公里,医诊病人4600多人,出诊16.5万余次,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这么多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都丝毫阻挡不住他出诊的脚步,他用热情和坚决的态度服务这片热土,用瘦弱的身躯筑起平凡生命的保障线。(记者 段小婷 实习生 卫亚楠)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