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当赵希玲成年时,身高只有130厘米,她凭着一股韧劲,付出比健全人更艰辛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生路。7月13日,记者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勤劳、善良和乐观。
幼时患病多磨难
今年50岁的赵希玲出生在襄汾县张礼乡一户普通的农家,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是家庭妇女,她还有五个姐姐。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出生那天起,聪明伶俐的她就备受家人的呵护。
天有不测风云。当她上小学时,父母发现,小女儿的身高比同龄的孩子明显偏低,这让从医的父亲心里隐隐感到不安。他开始带着小女儿四处奔波求医。但,所有医院诊断的结果都一样:赵希玲患有垂体侏儒症,即生长激素缺乏症。因为那时医疗水平有限,这种病没办法医治,所以她的身体长到130厘米就戛然而止了。
自卑身体有缺陷
起初,幼年的赵希玲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只知道自己长得比别人矮一些。可是岁月流转,眼看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都长高,而自己的身高却依然是130厘米,她渐渐明白了自己与常人的差别,也敏感地注意到旁人投射来的异样目光。
做医生的父亲给了赵希玲希望,父亲告诉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于是,赵希玲把所有的心思都倾注在学习上。她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到了高中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
“每当我从校园中走过,背后总会有人指指点点,甚至有别的班的同学追到教室门口看‘稀罕’。”赵希玲说,从那时起,她变得敏感、自卑,一天比一天内向,每天都不想出门,只要放假,就把自己反锁到一间屋子里。
闯出一片新天地
高中勉强毕业后,因为考虑到体检过不了关,赵希玲不得不放弃参加高考。
回家后,赵希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屋里,除了家人,她不愿见任何人,关于未来,她感到一片迷茫。
“在我26岁那年,姐姐们相继结婚、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我还是孤身一人。没什么比日后的生存更重要,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了,只能成为家里的负担。我决心到临汾市里找份工作,但由于身体原因,跑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赵希玲说,多亏了姨妈,她发动全家帮我找了一份工作,这才在临汾落了脚。
赵希玲被安排到临汾铁路印刷厂工作,这是一家专门经营表格印刷和塑料皮制作的福利性工厂。因为没有技能,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安排她搞装订,没事她就去机房看同事们如何工作。渐渐地,好学上进的赵希玲学会了电脑排版,工资也从原先的每月80元上调到每月350元。
就这样,因为工作,她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性格也开始活泼起来,和同事们有说有笑,有时还放开嗓子唱几首动人的歌谣……
苦尽甘来有希望
2007年,赵希玲所在的印刷厂宣告破产,她下岗了。
下岗后的赵希玲搬离了印刷厂宿舍,在向阳路以每月160元的月租租了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靠着低保,她苦苦支撑了一年多,在这一年里,她四处奔波想再找一份工作,但处处碰壁。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赵希玲拖着疲惫的身子失望地回到出租屋,独自流泪。
赵希玲性格很要强,只要是自己能够克服的困难,哪怕付出再多的艰辛,她都不想麻烦别人。搬家时,东西摆放高,她就爬到凳子上慢慢移动;东西重,她就分开搬,搬不动就拖。
2009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她的生活。经过专业培训后,当年4月,赵希玲被安排到尧都区劳动保障所工作。
“领导和同事们都特别好,对我很照顾,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赵希玲说,能走到今天这步,多亏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她不知道更大的惊喜还在等着她。2012年,在社区关怀下,作为特困户的她又分到了一套53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
随着生活日渐变好,她还资助了亲戚家的一个小女孩,因为孩子,生活更加有趣。
改变生活新追求
命运对于赵希玲而言是不公平的。虽然道路很坎坷,但是她一直笃信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面对不公的命运,她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相反,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努力学习、刻苦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好比并行的两道铁轨,一道是幸,一道是不幸。我们不能选择怎样生,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活,身体有缺陷,就要比别人更努力。别人努力十分,自己就要努力二十分。”赵希玲说,人”字一撇一捺,要能支撑自己,要有支撑自己的脊梁骨,人,才能活得积极向上。
在工作中,赵希玲不满足现状,她不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闲暇时她就在家学习电脑、养花、绣鞋垫,每周五有空则去戏民乐园唱蒲剧。
“学习改变命运,读书助我进步。”赵希玲说,感谢生活对我的磨炼,使我更加坚强成熟;更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给予我各种帮助的人们,是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是你们让我知道了面对困难时什么叫‘勇敢、执著、坚韧、信念’。”赵希玲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过着快乐的生活。
记者心得赵希玲并不“矮”,她以弱小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描绘着平凡而快乐的人生,她是幸福的、快乐的。(丁莹)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