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六旬农妇贺印娣替已故儿子还债纪实

2015-07-17 09:5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要把诚信与情义还上

 ——吉县六旬农妇贺印娣替已故儿子还债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吉县,是一个以黄河壶口瀑布而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地处晋西黄土高原的山区小县,深厚的黄土不但承载了30万苹果产业,更孕育了吉县人纯朴、坚韧的品格。在吉县中垛乡三堠村,有这样一位花甲老人,她叫贺印娣,现年63岁,个子不高,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沧桑。2004年,她的二儿子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亲友们31.2万元的周借,也没能挽留住儿子的生命。雪上加霜的是,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刚过一年,丈夫也因患胃癌去世,只为她留下一个写满名字和借款数额的笔记本。10年来,她含辛茹苦、早出晚归经营8亩果园和打工,基本上挣多少还多少,先后还了21.2万元。她说:“别人在咱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咱,我现在还的不仅仅是钱,更要把诚信与情义还上”。

    2015年,贺印娣荣登“山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并被推举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她的故事,就像一本教科书,诠释了信义无价的真谛;翻开来,藏着满满的感动。

    变故打破宁静

    贺印娣生于吉县中垛乡底帖村高家,出生后被父母送给柏山寺乡上帖村贺家。养父因事故腿部终身残疾,母亲得病常年腰腿疼,作为长女的她12岁就干起了农活,照料年幼弟妹,帮父亲支撑着6口之家。40多年前,她带着憧憬和梦想嫁给了丈夫刘俊德,生有三个儿子,夫妻勤劳和睦,村里头有3亩苹果树、5孔砖窑。然而,突如其来的几场“变故”,使她原本安宁的生活骤然陷入了困境。

    先是二儿子刘建辉在2004年被检查出了胰腺癌,在北京、西安做手术,先后花费近40万元,那时吉县还没有普及新农合,农民看病全靠自己筹集,除了花光了积蓄,亲戚、邻居闻讯后还纷纷主动相助,后来实在不够,刘家就委托亲戚在社会上借贷,贺印娣不会写字,丈夫刘俊德就把亲戚、邻居们送的、贷的记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借贷合计31.2万元。

    可这些钱没有留住儿子的生命,2007年1月,刘建辉撒手人寰。同年10月,刘俊德被查出胃癌,两个儿子为父治疗花费近10万元。胃切除后需要继续化疗,但他拒绝了,次年2月,刘俊德也离开了人世。随后,大儿子刘建明因交通事故造成小腿骨折、脊椎受损,一连三年不能下地干活。贺印娣帮大儿子家种了三年庄稼。

    三次变故,使家里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顿。

    “子债由母来还”

    贺印娣说,二儿子得病以后,亲戚、朋友、邻居都曾主动给他们送过钱。后来治疗费用越来越多,她开口借钱的时候,大家都没推辞过。有的亲戚没钱就向其他人借,借下钱再给他们送过去。再后来,她不得不向私人借贷,亲戚朋友又给他们做担保。老两口在医院里就商量过,亲朋们借的钱一定要还,他们也不容易。儿子和老伴相继过世后,贺印娣反复思量家里情况,大儿子有3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得病后,花去的医疗费多一半是他掏的,到现在还有3万元外债;二儿子留下两个孩子,一个正在上高中,一个正在上初中,全靠二媳妇在县城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三儿子刘建平是一名残疾人,患有小儿麻痹症,在县城边开了一家小药店,收入微薄。还债的担子就落在她瘦弱的肩上。

    没有挽留住儿子的生命,贺印娣觉得对不住儿媳妇了。她拉着媳妇强玲瑛的手说:“妈的身体还可以,建辉治病欠下的债务由我来还,你安心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挣多少还多少

    13年前,贺印娣转包了村民8亩土地,栽上了苹果。2012年开始挂果,果园前期收入低,每年也就一两万元。老伴去世后,农忙时节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到果园劳动,剪枝嫁接,疏花套袋,施肥打药,没有她干不了的活。一颗苹果从吐蕊发芽,到疏花疏果、套袋贴字,到采摘销售,得经过十几道的工序。即便是一个壮劳力,这8亩果园也能让他忙得不可开交。贺印娣瘦弱,但她起早贪黑,精心伺弄果树,2014年收入了4万元钱。她还种了3亩玉米,每亩能收入500块钱。

    果园没活时,她还满山遍野去打酸枣、挖药材,卖个五百一千。她去过陕西帮人摘花椒,手上也不知扎过多少刺。冬春果库要对冷藏的苹果进行分级包装,女工分捡苹果一天八十,男工封箱一天一百二,为了多赚点,她总干男工的活,一天下来,半大小伙子都直喊累,她腰疼得不行了,就悄悄咽两颗止痛片。

    生活中,她对自己近乎苛刻。衣服几乎没有买过新的。有一次化肥经销商组织果农去青岛免费旅游,她共计花了18元钱,10元为90岁的老母亲买了一串佛珠,8元为自己买了一双拖鞋。

    近年来,贺印娣通过经营果园和打工,硬是一分分节省、一元元积攒,凑成整数,先还贷的后还借的,先还邻里的后还亲戚的,先还急需的后还不急的,累计已归还21.2万元。令贺引娣感动的是,这8年多来,没有一个人向她催过债,还款时都推让先还别人的;还有的债权人听说情况后,少收了利息。

    人不讲信用还不如不活

    贺印娣对“信用”有着切肤的感受。10余年前,她养了4头猪,卖了1.2万元。买主当时给了她2000元,剩余1万元给他打了欠条。她家里出了这么多事情,买主至今连面都找不到。提起此事,贺印娣也很气愤,但她说:“人欠我的不还是他的事,但咱欠人的绝不能不还,钱还不完我心里不安生,人不讲信用还不如不活。”和贺印娣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贺勤忠说:“姐姐家的情况确实苦,亲戚们借的钱都没有想着让还,但姐姐更体量着别人的苦,所以坚持要还。”村干部刘明军说:“村民们都很钦佩贺印娣,她家很困难,但她只让孤儿寡母的二媳妇申报了一个低保,她说她有果园有指望。”“我今年63岁了,果园也进入了高产期,我鼓着心劲到70岁前把剩下的债务还完,还要帮助孙子把媳妇娶上。”说这话时,贺印娣眼睛里盈溢着憧憬。对她来说,幸福就是把债还上,把情记住。王彦章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