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耄耋老人张华林5年整理制作30集抗战MTV

2015-08-03 08:30: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见到张华林老人时,他刚在家人的陪同下从医院输液回来。已患肺癌的他,脸色十分不好,说起话来声音有些沙哑。但见到我们的到来,他显得十分激动。

    张华林老人今年76岁,家住市区向阳路粮食巷,曾担任临汾地区医院院长、市传染病医院第一任院长,是市中心血站的筹建者、站长,1999年从中心血站退休。从2010年开始,他足迹遍及襄汾大地,采访当年的革命者或其后人,以音乐电视MTV的形式,记录襄汾抗战过程。5年多的时间,他收集、整理、制作了30集的MTV。

    张华林1939年4月出生于襄汾县大邓乡上西梁村,那时候,正是日寇侵占襄汾的第二年。从父母和长辈的讲述中,年幼的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就刻骨铭心,同时,革命先辈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家乡上西梁村,早在1938年2月就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以牺盟会的名义,在村老爷庙建起了“襄陵襄东民族革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襄汾著名英烈乔贯五就是该校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这里,还流传着“隆祥和尚救八路”、“迎接自己的队伍二一三旅转移”等革命故事;他家乡所在的塔儿山地区,是革命老区,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的诞生地和雷锋团前身襄陵独立团的组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薄一波、聂荣臻、罗荣桓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许多宣传抗日、打击日寇的事迹还在民间口口相传……此情可待成追忆,革命历史永流传。张华林说:“我收集襄汾的抗战史料,挖掘抗战老兵的故事,是怀着一份对抗战事业的敬仰之心来做的,是为了报答塔儿山人民的养育之恩,不为名、不为利,更不为光宗耀祖,只为给子孙后代流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干一番事业,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多年在医疗卫生行业的主任医师来说,拿手术刀他是行家里手,但要说拿摄像机、做历史方面的事情,却比登天还难。再难的天,也要登!他下定决心,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70岁的人了,不会用MTV这个现代玩意儿怎么办?学。不会用电脑操作软件怎么办?学。不能全面了解襄汾抗战史怎么办?学。他请儿女孙辈教,到襄汾县档案馆查找资料,走访老同志,仔细阅读《襄汾革命回忆录》《襄汾革命老区》《英雄塔儿山》《激浪汾河湾》等书籍,理线索、找事迹、寻地点,一点一点硬是把这些“硬骨头”给啃了下来。

    他没有想到,原来襄汾县有这么丰富而感人的事迹;他没有想到,那些从小就听到大的名字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壮烈的事迹,那些熟悉的村庄竟然隐藏着如此动人心魄的抗战故事,塔儿山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浸透了抗战的血泪……张华林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常常阅读到深夜。

    他决定从自己村里拍起,由近及远,再到全县,逐步推开。在上西梁村原老干部赵梅兰的参与下,他开始了第一集的拍摄。回来后,他操作电脑,编辑文字、剪辑影像,忙得不亦乐乎。老伴说,他为这事着了魔。儿女说,你看我爸,连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而他却说,嚷什么嚷,你们知道这些人当年怎么打下的天下吗?张斌,把你的车加好油,明天我们到周家庄!老父亲下了命令,儿子吐吐舌头,颠颠地加油去了。

    周家庄是我抗日县政府驻地之一,当年日寇曾多次扫荡。这几年虽然修了公路,但依旧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这几年村民迁居下山不少。书上记载的抗战史事很多,但是事情发生在周家庄的哪个地方、哪个山梁呢?由于没有一下找对人,他和儿子先后去了3次。

    慢慢地,他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搜集到的线索也越来越多,省人大常委会原临汾地区联络组副组长、离休老干部王德贵,抗战英模祁英妹子曹洪英,《襄汾革命老区》主编马玉胜,襄汾文史界知名人士曹文敏、梁自兴等都给了他许多帮助,并且还陪同他上盘道、下河湾,拜访了许多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人,征集回来许多珍贵资料。有了这些老同志的帮助,张华林觉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次拍摄回来之后,他就坐到电脑前,夜以继日地采集、剪辑,常常忙碌到深夜一两点。

    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时间里,张华林走遍了山里的沟沟洼洼,形成了15集的MTV。

    久而之久,他的生物钟被打乱,免疫能力下降,病魔乘虚而入。2013年11月初,他突然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从医半个世纪、曾经挽救许多生命的他,心头掠过一丝阴影。他知道自己病了。经过检查,肺癌晚期,肿瘤已有鸡蛋大,全身9处转移,转移的肿瘤也有核桃般大了。

    怎么办?是撂下已经进行了一半的事业,使之半途而废,还是用已不多的生命完成剩下的工作?这位196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决定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继续完成他的“抗战影像”。“我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他说。

    带着病痛的折磨,张华林再一次坐在电脑前,完成了《抗战影像志》最后20集的编辑、裁剪制作,送给提供过线索或帮助过他的老同志审看,让大家提意见……他对前来拜访的襄汾县委党史研究室的负责同志说:“这部MTV是我最后给国家和社会留下的东西了,我现在无偿地捐献出来。希望它能为抗战宣传、教育下一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位76岁的老人,幼年时经历了抗战的风云,而在退休后的几年里,用生命给人们呈现了一段口述的襄汾地方抗战影像,越发激励起我们这些后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李高峰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