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早上喜欢喝米汤,中午喜欢吃汤面……”12月5日中午,56岁的侯马市高村乡张王村村民安小菊像往日一样给朱二田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33年来,朱二田的生活习惯早已刻在了安小菊的心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只是非亲非故的邻居。
今年83岁的朱二田本是一位早期自河南省逃难过来的难民,20多岁时在张王村安家,无儿无女,36岁时其妻不幸离世。当时的安小菊一家与朱二田仅是邻居,两家的相识是在朱二田的妻子去世后,“当时由于家里只剩下朱大哥一个人,他的母亲从老家过来给他做饭,一聊天才知道都是河南老乡,就这么认识的。”
安小菊告诉记者,在妻子去世后一段时间内,朱二田都非常消沉,为消磨时光整日埋头田间劳作,见人少言寡语,饮食生活没有规律。不久,朱二田便患下胃病,发作时疼痛难忍,有时痛得大声哭喊。作为朱二田的近邻,安小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每次看病买药都是安小菊的事,但老人病痛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怜悯、同情之心使安小菊产生了收留这个老人的念头,当时安小菊的大儿子也一岁多了,她把想法告诉丈夫后得到丈夫的全力支持,但意想不到的是朱二田老人却不同意,这个少言寡语的老实人一听说安小菊全家要和他一起生活,他说啥都不答应。朱二田觉得平日里有病就够麻烦这两个年轻人了,自己拖着个病身子,怎好意思再连累他们呢?老人当场谢绝。这使安小菊犯了难,她一筹莫展,但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个因深受病魔折磨而一天天消瘦下去的老人,在一次老人犯病的时候,她和丈夫带着儿子守在老人的床前,这一伺候就是一个礼拜,一个礼拜的共同生活和小两口的热情孝心,促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组合。
“安小菊的最大特点就是善良,她见不得别人受苦受难,别人有了苦难会使她连觉都睡不安稳,就拿朱二田来说,他的老胃病全靠安小菊在饮食上精心照料……”提起安小菊,今年62岁的邻居段兰娥忍不住拍手称赞。
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能和睦相处,岂能没有点风雨坎坷?早在十多年前安小菊的婆婆去世,丢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公公,安小菊妯娌四人,她为长嫂,如何赡养好老人她是个“关键”,然而她也有难言之隐。家中人口多,还有个外人朱二田,两个老人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有冲突怎么处理?稍有疏忽,将引起家庭纠纷,自己也会落下不孝之名。可是总不能为了一个亲公公,丢下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的孤寡老人不管吧?更不能为了一个外人而不管亲人吧?思来想去,她觉得亲不亲都是老人,哪个都不能丢!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把公公也接到自己家,一视同仁侍奉。
在张王村,村民们都说朱二田是个幸运的老人,而安小菊却说自己才是最幸运的人,因为在她看来,朱二田能够健健康康地生活,闲暇时还能下地干干活就已经不错了。其实在安小菊的心里岂能没有些许不快,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的妇女都去外地打工赚钱,好多人也鼓动她出去打工,但每次看到家里无依无靠的两位老人她就心软了:“毕竟在一起生活30多年了,哪能这么容易放下!”2013年,丈夫曹树贵遭遇不幸导致耳朵失聪,那段时间,全家的负担都压在了安小菊一个人的肩膀上,为了多赚点钱,安小菊在为丈夫准备好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后,只身一人前往新疆打了不到一个月的工就急匆匆赶回来。
“小菊,你去买点种子吧,快到播种的时候了。”在安小菊的照顾下,如今已83岁的朱二田依然天天下地干活,每年到播种的时候,他都提醒安小菊买种子。安小菊告诉记者:“老人根本闲不住,我们也只能由着他的性子,这几年他自己开荒地就开了6亩地,我家地里的活大多都是朱大爷干的。”
“小菊是个大好人,他不光对我一个人好,左邻右舍没有一个不夸赞她的。”采访中,朱二田不停地对安小菊竖起大拇指。八十多岁的村民朱香莲老人,儿子和儿媳在外打工,孙子上学,朱香莲一人在家,又身患高血压、心脏病、肠道病,有一次犯病后痛得她捧腹号啕,安小菊知道后立即将其送往诊所救治。朱香莲脱险为安后,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如果不是你嫂子小菊,咱们母子就见不着面了。”七十多岁邻居姚年荣,儿子和孙子均为残疾人,儿媳智障,日常生活十分困难,安小菊不仅从经济上给予了无数次资助,就连田间耕作也是在她帮助下完成的。每当逢年过节她也总要给姚年荣端点好吃的,别人有事要找姚年荣,安小菊总是说:“你有啥事给我说,她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在安小菊的影响下,儿子也加入到照顾两位老人的队伍里,“30多年了,我妈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她一直无怨无悔,使整个家庭始终充满欢乐和温馨。她的坚持是我们做儿女的榜样……”
记者 侯映坤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