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经常在侯马市新田路上行走的人,都能看到一位眼熟却不知姓名的清洁工,风雪中,她挥动扫帚清扫积雪;暴雨中,她用双手抠出马路缝隙中的垃圾……28年间,黄玉华从一头乌发到满头白发,她所清扫的新田路被命名为侯马市“文明示范路”,她本人也先后获得临汾市“十佳城市美容师”、临汾市“十佳环卫功臣”、临汾市劳动竞赛一等功等荣誉。
1987年,黄玉华30岁,大儿子9岁,小儿子1岁多嗷嗷待哺,加上老人一家5口人,靠丈夫每月百十元的工资难以维持生计。当听到侯马市招环卫工人的消息后,黄玉华抱着还在吃奶的小儿子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环卫队伍中,上班后便被分配到新田路责任区。
当时她的工作时间是深夜11点到凌晨2点,街上又没有路灯,空寂的夜曾经让黄玉华内心惶然,她却咬牙干了下去。如今28年过去了,黄玉华的责任地段一直没有变动过,“天天都在这条街上扫来扫去,感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亲切。”望着崭新的新田大道,黄玉华感慨道,当年街道两旁的大叶桐已经长到两个人那么粗,路也变得宽阔整洁了,而不变的是自己始终是这条路的清洁工人。
2014年,辛勤的黄玉华当上了小组组长,这让她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每次扫完街后都要反复巡看,确保整条道路整洁。黄玉华娘家在上马办事处上院村,有一年母亲不慎摔断腿,她白天照看母亲,晚上还要赶着上班扫街,60多天没有在医院陪过母亲一个晚上;父亲病重时,姊妹们商量好轮流伺候,由于黄玉华没办法回娘家,就把父母从上院村接到自己的家里住,每天白天照顾父母,晚上出门扫街。
在很多人眼中,环卫工是个力气活、累活,只要有力气,耐心扫就行了。黄玉华却认为扫街和在家里扫地完全不一样,怎样扫得快、怎样扫得净、平常怎样扫、下雨怎样扫、落叶怎样扫、花池怎样扫、树根怎样扫……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都充满了很多技巧。在清扫大街时,黄玉华从不离身的“六件宝”是两把扫帚、一把笤帚、一把铁锨、一把夹子和一只专用桶。黄玉华说,“‘六件宝’一个都离不了,各有所用,扫地也有好多小技巧。”
“一把扫帚要用13条普通编织袋,光撕塑料须子就很麻烦哩,会撕的3个小时撕一把,不会撕的6个小时撕不够一把,所以我们闲了就撕袋子。”黄玉华是个热心人,一闲下来就义务为大家绑缚、加工扫帚等清扫工具。黄玉华说,“长年绑这些带毛的‘毛片’扫帚,对别人看不上的编织袋特别稀罕,走到哪儿找到哪儿,现在很难找了,实在找不下就只好花钱买,这些水泥袋子也都是花钱买的,一个大沙发袋现在要5块钱哩。”
提起自己的家人,黄玉华愧疚不已,大儿子在15岁的时候经常流鼻血,她工作忙没能够予以重视,以为孩子只是因上火引起的流鼻血,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耽误了治疗。2006年,儿子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为给儿子换肾,她四处举债35万元,当时儿子要去山东潍坊做透析,正赶上单位迎接上级参观团,黄玉华把儿子送到山东的医院后立刻返回侯马便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有同事问及儿子的病情,她只能失声痛哭,以泪掩面,强忍着悲痛与煎熬,天天坚守在岗位上。
黄玉华全心全意服务城市的事迹感动了新田大地,市领导、单位、街头的商户、工友等都纷纷伸出援手。就连黄玉华扫街时认识的摩托车修理店店主,虽然与黄玉华非亲非故,在得知情况后,慷慨借给她2万元帮她家渡难关,至今没有催要过。
“这些好人的好心我都记在心里,勒紧裤带过日子仍然给大家还不了钱,自己也总是心急上火。”说起这些事,黄玉华总是泪流满面。如今,黄玉华虽仍有18万元外债没有还清,而且儿子每月还需高额透析费用,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击垮黄玉华,社会的温暖更增添了她工作的动力。“绝不让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我会用我的余生来偿还债务。”她用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回报着社会。
扫了28年大街,黄玉华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刚开始上班纯粹是为了赚钱养家,后来我就觉得我的工作特别高尚,侯马市连续18年获‘山西省县级卫生城市第一名’,连续29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城市’,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清洁工的荣誉。”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