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熨斗、一根标杆、一把尺子、一个小刀和一个大案台,这些便是裱字老人高润芳的全部工具。看似工具简单,实则工作内容复杂。
年过七旬的高润芳,从事裱字已十年有余,从刚开始的为单位、集体裱字,到如今接到的单子大部分都变成了个人。十余年间,高润芳见证了赵城书法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赵城书法从集体到个人的转变。
“以前我开始为别人装裱时,所接的活儿大部分都是集体的,多为展览所用,每单生意的量都比较大。但是,近一两年大单小了,反倒是个人的字画多了起来,很多人装裱不是为了展览,而是为了收藏,或者是自己留作纪念所用。”高润芳说,这一两年,赵城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拿着自己的作品装裱。
高润芳每天都生意不断,但装裱毕竟是一件细致活,年迈的她不比年轻人,更比不上大机器。就算是不间断地干活,一天也只能裱上三四幅。高润芳说:你别看我的工作工具简单,但是工序却很复杂。”首先,要将客户拿来的宣纸进行喷水,水量必须控制适当,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然后把喷好水的宣纸放在机子上压平,再将压好的宣纸放于案台上,敷上一层背景纸,拿熨斗熨平;再用尺子和标杆将纸裁到合适的大小,背面再加上一层背景纸,进行裁边;裁好之后再进行加边,将边加好最后上杆,分为天杆和地杆,两杆加好,这才算是裱好一副字画。
由于高润芳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十余载的辛勤操劳,如今她已经明显驼背。“原来她不驼背,自从开始裱字后,慢慢的背就开始驼了。”她的丈夫李老先生说。
“现在来裱字的人越来越多,每天看着不同的字体和精美的图画,也是一种欣赏。毕竟自己的老伴以前也爱好书法。”高润芳表示,“在能力有限的时间内,我会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继续见证赵城书法的个人化发展。”
记者 王隰斌 杨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