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创业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不以商人的视角追逐利益,不着急,沉下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年伊始,在市区平阳南街一家名为世纪武道的跆拳道馆,王林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或许是从小习武的缘故,采访中记者发现,34岁的王林虽有着俊朗的外表,性格却很成熟稳重。从懵懂少年到学有所成,从一名籍籍无名的打工仔到一家名声在外的跆拳道馆创办人,回望多年的求学、创业之路,王林坦言,虽然每一步都走的艰辛,但他内心却很笃定:做任何事情没有捷径,只要肯努力,肯坚持,就会离成功更进一步。
志学之年 异乡习武
王林之所以能踏上创办跆拳道馆的创业之路还要从14岁说起。王林的家乡是吕梁兴县,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但是,男孩子在成长中难免调皮捣蛋,小时候的王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喜欢看武打片,尤其是李连杰的《少林寺》,他视李连杰为偶像,没事经常跟小伙伴拿根棍子比划切磋,久而久之逃课打架成了家常便饭,他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父母的好言相劝,甚至棍棒相加也不能让他悔改。
15岁时,已到志学之年的王林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差别。必须做出改变,这是王林当时的真实想法,该怎么改?文不成,试试武?经过多日深思熟虑,一天放学后他主动向父母袒露了想要习武的想法。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听了他的想法后父亲只是微微一怔,随即道出:“既然能让你改变,那就去试试吧?”母亲也只是点头附和。其实王林内心清楚地知道,在父母心里只有上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也希望他能给弟弟妹妹做好榜样。这位迷途知返的少年内心深处第一次对父母有了愧疚之情。
本来父母打算送王林去河南少林寺习武,却在打听中得知当地有位叫孙宏辉的老乡正在临汾武术职业高中任教。于是,王林跟着孙教练来到临汾,人生转折由此开始。
重新出发,纵然前路坎坷亦无悔。刚来临汾的第一年是王林最难熬的日子,身在异乡,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没有亲人的关心和朋友的陪伴,少年的内心满是孤独无助,但困难远不止这些。王林所在班级的许多同学大都是从小习武健身,个个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童子功,而他在14岁的“高龄”才开始习武,着实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训练他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长跑,耐力不够;做基本功,柔韧性不好。武校的晨练时间是早上5点开始,为了尽快赶上大家的进度,王林每天都要比别人早起一个多小时。晚上自习课后,终于迎来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他还要加强练习。在平常的训练中,孙宏辉教练也会对他额外“照顾”,但原则是他的训练强度是别人的3倍。武校的生活,上午和晚上是文化课学习,早上和下午就是练功,时间安排得很是紧凑,高强度的训练任务让少年渐渐忘记了思乡的孤独。
“最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记者问到。
“没有,当初我跟自己发过誓,决不半途而废。”说话时,王林的目光久久投向窗外,或许脑海中正在一帧帧地回放那段难忘时光。
在武校学习的日子,除了专业的进步,王林还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情,很多同学成为他未来创业路上的支持者。但在当时,他最想感谢的是亦师亦友的孙宏辉教练。
刚开始,王林对孙宏辉的高压训练很不理解,觉得教练在针对自己,但敢怒不敢言,只能照单全收,渐渐地他对教练的“照顾”习以为常,而他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其实,孙宏辉也只比王林长6岁,星期天休息时,同学们都回家了,王林因家太远只能孤零零地留在宿舍,于是孙宏辉就带着他出去玩,俨然没有教练的威严,这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生活中王林更是把他当作哥哥来倚仗。
1999年,入学不到两年的时间,王林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武术馆校比赛获得了棍术全省第四的成绩,这对第一次参加省级大型比赛的他来说非常不易。此后,他陆续参加了多项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
2001年武校毕业后,王林考入山西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主修武术,接受更加系统专业的学习。
创业之路 漫漫修远
2003年即将大学毕业时,王林再次面临选择。父母想让他回去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一名体育老师,然后娶妻生子,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可是王林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之前一直在临汾学习,我的人脉都在这里,对这里很熟悉,不想离开”,王林笑着告诉记者。经过再三考量,王林选择顺从内心,毕业后,他背起行囊,回到了临汾。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在谈理想之前最先要解决的是吃饭住宿问题。幸好,凭着过硬的本领,他在一家武术学校找到了一份教练的工作。在此期间,王林认识了现为临汾市跆拳道协会秘书长的党世将老师,跟他系统地学习跆拳道。由于他是习武出生,基础好,进步很快。之后,在武校任职一年期满后,王林进入我市一家健身俱乐部,成为一名跆拳道专职教练,自此他的人生与跆拳道密不可分。
两年的跆拳道教练生涯使得王林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2006年他决定自己创业。如果说孙宏辉是王林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党世将则是他创业路上的精神导师。创业之初,党世将对王林要如何选址、宣传、训练、晋级、管理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合理性建议。“他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很有想法的人,即使现在我有什么想法还是会跟他聊聊,他总能给我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对于这位恩师,王林内心满是感激和敬佩。
想要创业,摆在眼前的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和招生两大困难。尽管王林当时拿出了自己几年来的所有积蓄,却还是杯水车薪。在他困难之际,是身边的朋友伸出援手,为他凑足了创业资金。“多数钱都是借的,不敢想像如果创业失败了会怎样。但是不拼一拼怎知道行不行?”王林始终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由于资金有限,王林把钱尽可能的投入到了租场馆及设施设备的配套上。招生时人手不够,朋友们又义务上街帮他发传单,挂条幅。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在2006年6月,世纪武道教育的前身——崇德跆拳道馆正式成立,当时的代课老师只有王林和一个在工作之余前来帮忙的朋友,而他自己更是兼任了勤杂、接待、财务等一切职务。王林清楚地记得,开课第一天只有一名学生上课,这未免让他忧心忡忡。炎炎夏日,他和几位朋友顶着烈日上街做宣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道馆的学生增加到40多人,这也给了他充足的信心。
王林告诉记者,现在所在的平阳南街馆并不是最初的场馆,当时的馆址在五一东路,只有一块80平方米的训练场地和一间很小的办公室,但这也是同一家幼儿园共同使用的活动场所。2007年4月,在道馆步入正轨后,王林又重新选址,将道馆搬到了平阳南街。现在的道馆有200多平方米,除了宽敞的训练场地外,家长休息区、接待区、办公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矢志不渝 做大品牌
王林创业之初,全市只有3家跆拳道馆,短短几年间,新的道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如今我市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有30多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有人拼硬件,有人拼价格,但是王林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硬件过硬的前提下更要拼软件、拼教学质量。
多年来,王林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教练团队,设定了较高的教练选拔门槛。现在,他的团队共有8名教练,全部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每一位都是专业性强、有上进心、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人才。“在团队里,我们彼此之间都是朋友的合作关系,没有老板和员工之分。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并想要把爱好当做事业做下去,只有大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跆拳道馆才能走得更长远。”对于管理,王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了针对性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教练还要给每一位孩子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并进行跟踪服务,了解他们在某阶段学习后有无进步和改变,为下一阶段教学把握方向。
为锻炼孩子们的群体活动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道馆每年都要定期举行户外拓展训练,如游学、夏令营、参观军事科技博物馆等,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增长见识的平台。今年,孩子们就走进省跆拳道专业队的训练场地,与专业队员进行了一对一切磋和学习。“做孩子们喜欢并且对他们有意义的事,虽然劳心费力,却很值得。”从王林脸上洋溢的笑容不难看出,他由衷喜欢自己的工作。
去年8月,王林将崇德跆拳道馆正式更名为世纪武道教育,他心里有自己的盘算:“现在市场上大家都是各做各的,各馆规模、管理方式各异,我要把分散的小馆整合起来,纳入世纪武道教育的一部分,大家抱团打天下,将世纪武道教育做成临汾品牌。”王林说他会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