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苹果领路人朱峰

2016-02-19 10:44: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黄土地上的苹果领路人

——记吉县果业服务中心技术站站长朱峰

  临汾新闻网讯 现任吉县果业服务中心技术站站长的朱峰,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坚守在果业发展第一线,在苹果扩面积、提品质,推广普及新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果农增收立下汗马功劳。

  朱峰不是科班出身,对于果园管理技术,是他通过勤奋学习掌握和提高的。了解朱峰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和钻研。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农大教授马恩正教授经常到吉县指导技术,办班培训,朱峰每天粘在马恩正身旁,用心倾听着马恩正的每一句话,遇到不懂的地方,还向马教授请教。在马恩正来吉县指导的多年里,朱峰学到好多从课本中学不到的实践经验。后来,只要有果业专家到吉县来传授技术,朱峰总是主动陪同,得到不少真传。在跟专家学者学习的同时,朱峰还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技术培训班,虚心和勤奋学习让他一步步由果业管理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成为深受果农信赖的“专家”。

  朱峰是个有心人,也是有志向的人。1989年,他随同果业服务中心的领导和同事,带着吉县苹果到北京参加评比。在来自全国几百个样品中,他一眼确认出“11号”是吉县苹果,让同事们感动惊奇。评比结束后,他恳请专家组组长把吉县的检评结果给他一份,同行有同事们问他要这个做什么,他回答说他要生产出全国金奖苹果。

  时隔2年后的1992年,朱峰带着经自己指导出产于桥南村果园的红星苹果,参加了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

  评比中,专家给出了“整齐度、高桩、五棱突起、着色浓红均匀、硬度大,”五个全国第一。唯一不足的是淀粉含量高,含糖量低。就在专家们商议是否给吉县苹果评“金奖”时,机灵的朱峰大胆地向评委之一的全国水果专家汪景彦教授提问:“红星苹果什么时候最好吃?”

  汪景彦教授说:“采收以后15天。”朱峰说:“汪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的苹果从采摘到检评才5天,淀粉含量高,10天以后转化成糖,不就是含糖量也高吗?”汪教授听后竖起大拇指对朱峰说:“小朱,全国金奖该给你们吉县,”就是在这次全国首届农业世博会,吉县红星苹果获苹果类唯一金奖,至今让吉县人引以自豪。事后大家都说,这次能拿金奖,朱峰功不可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委组织部开展“科技兴县”论文征集活动,朱峰根据吉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全国评比的经验,撰写了《发挥吉县优势,发展高档苹果》理论文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吉县发展苹果的优势以及发展苹果产生的前景。文章在400篇论文中获一等奖,也为县领导决策和吉县苹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从此,吉县苹果种植面积五年迈了四大步,从4万亩发展到20万亩。

  担任技术站站长20多年来,朱峰和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苗木培育、调运到规划、打点、挖坑、回填、栽植、定杆、修剪、到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哪里上工程,哪里就有他的足迹,从“宝山工程”到“城北垣”;从王家垣“午生”到文成“千亩垣”;从柏山寺“匣院”到“西岭”;从东城的“雷家庄-柏东”到吉昌镇的“勒马垣”;从屯里镇“回宫”—— —“县底”到“南北腰”,他抓过的工程,年年是县上的“样板工程”。

  作为技术站负责人,朱峰把苹果园管理的新技术推广使用为己任,他先后参加了果园生草、铺反光膜、果实套袋、生物防治、果树修剪等新技术的普及,参加编写了《果树管理培训材料》《八改十配套操作技术规程》《有机苹果生产技术》等技术指导资料的编写工作,为千家万户果农增产增收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2年夏季,东城乡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雹灾,当不少果农不知所措之时,朱峰来到果园,把灾后果园管理六措施"及时传授给受灾果农,把果农的损失降到最低,他提出的措施得到山西省病虫害防治专家马恩正教授的充分肯定。

  2014年,中垛乡上柏房村杨建军果园白粉病严重,白额村杨斌斌果园“小地老虎”危害、早期落叶病严重,得知消息后,朱峰从追基肥开始到整形修剪指导方面对他们进行了指导,提出了花前用5°石硫合剂,花后及时使用杀菌剂的防治方法,让树势生长良好,叶片宽、大、绿、亮、蜡质厚,坐果明显提高,挂果量成倍增加,果农收益也提高了一倍。

  2013年秋冬季,果业服务中心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苹果提质升级战略决策,技术员们都投入到“减密间伐”技术推广热潮中,朱峰不甘落后,他跑遍了全县的果园,苦口婆心劝说果农采用“减密间伐”技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减密间伐”技术在全县得到普遍推广和使用,让数千户果农实现了增产增收的梦想。(陈健翔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