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山区“孩子王”
——记古县南垣乡中心学校店上完小教师李占秀
李占秀和学生们研究习题。
临汾新闻网讯 1986年9月,永远铭刻在李占秀的记忆里,那时他背着铺盖卷儿来到古县原店上乡李家垣村学校。这一切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怎么才觉得晃了一下,30年就过去了。30个春秋里,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他说:“山区的条件自然要艰苦一些,可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
一
那年夏天,未满20岁的李占秀兴冲冲地背着铺盖卷儿来到原店上乡李家垣村小学,一走进校门,他热辣辣的心就凉了半截,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呀?没有宽阔的操场,也没有阅览室,有的就是几间空荡荡的教室,还有几个孩子用怯生生的眼神打量着眼前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李占秀。
后来,李占秀才了解到,由于李家垣村的村民几乎全部分布在山庄窝铺且居住分散,因而孩子们上学十分不便,村里只有15名学龄期的孩子。面对这么艰苦的条件,他没有退缩,选择留了下来,因为他曾经就是一个山里娃,他知道山里的孩子多么需要教育。
李占秀把满腔热情倾注到孩子们身上。15个孩子只能占有两间教室,于是,他自学了复式教学的动静搭配和教学方法,自费订阅了各种教学杂志,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家访,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避免学生流失。上课之余,他还承担了学校炊事员的角色,看着孩子们正在发育的身体,他担心孩子们营养不良,时常出去挖些野菜、捋点槐花补充营养。日复一日,他给学生们炒菜、熬米汤、做家常便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的生活、学习。乡亲们看到他每天都乐呵呵地辛苦忙碌着,开玩笑地叫他“孩子王”。
二
虽然身在山区,李占秀的视野却很开阔,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新的教育信息、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李占秀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而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了分层分类教学。比如:A类语文成绩优良的,可以重点培养,鼓励其开阔知识面;B类成绩一般的,仔细分析成绩一般的原因,制定适合学生自己的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技能水平;C类成绩较差的,通过降低教学及学习的难度,从而使他们情绪稳定,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分层教学法确保了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不断进步。
创新贵在发现、发现重在引导。李占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创新萌芽,就把他们的无意创新变为有意创新,也就是说重在引导。例如:在讲解《搭石》这篇课文时,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行感受“搭石”,它任人走,任人踏,它不但连结着家乡的小路,而且连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这种体验式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加习作活动、激发团队精神。写作是语文学习和文字练习的重要方法,他立足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习作活动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临汾市首届“德克士”杯《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征文活动中,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投稿,既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最终,李明阳同学以良好成绩荣获征文活动优秀奖。
三
2008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李占秀调往古县南垣乡中心学校店上完小教学。每当看到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李占秀总不禁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滋养。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还参加了函授学习取得大专文凭,助力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李占秀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晚上时间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由他执笔的文章时常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他写的论文《更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评价语言点滴谈》荣获临汾市“八中杯”教育评价改革征文竞赛三等奖。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联校多次给李占秀调动工作,都被家长和学生们挽留下来。他凭着对教育的挚爱和不懈追求,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曾先后荣获县、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无怨无悔地将青春年华奉献给山里娃。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