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孙立炜:神沟不摘掉穷帽 我就不回城

2016-04-29 09:51: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神沟村位于翼城县城西北约20公里处,由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368户,其中贫困户131户,海拔820米左右,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和贫困村。

  孙立炜是我市房地产管理局的一名中层干部,80后。去年8月,伴随着市委抽调市直单位优秀干部下乡驻村扶贫工作全面开展,“第一书记”孙立炜自此“缘定”里砦镇神沟村。

  开动脑子抓队伍

  到村后的孙立炜就把临时的家安在了学校里。为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本着进农家、坐得下、吃得香、谈得来、问实情、记上心的原则,孙立炜开始了“第一书记”的工作。

  他喜欢和村里人聊天,借此了解民情民意。这时土话就成了最大的障碍。群众说“马到”,他以为是“马上就到”,后来才知“马到”是“明天”的意思。此类情况让孙立炜备感困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决定学习神沟土话。

  当孙立炜左一句、右一句地学习当地语言时,村民逐步感觉到诚意;当他再询问是不是这个意思时,村民惊奇地发现“第一书记”竟然听懂了他们的话。与村民的关系也从最早的生疏变成了朋友兄弟,特别是一些老人没事时总想和他唠上一阵子。虽然当地话说得不够标准流畅,但与群众的沟通已没有任何障碍。

  上任后,孙立炜抓的头一件事就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利用最短时间,对党员活动室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更新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相关版面内容,营造出适应新形势政治气氛,使党员干部活动有了个好的活动场所,使断断续续的党员活动逐步正常化、规范化。同时对党员干部中年富力强的进一步登记归类,为下一步的精准扶贫做好前期准备。

  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同时,孙立炜还注重进行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为确保建档立卡信息准确、真实,村两委班子会同市里的扶贫工作队高度重视,开会研究,制定详尽的走访计划,将神沟村划分为6个网格,分6组由村党员干部和工作队逐户走访,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确保真正的贫困人口进档入卡,对贫困人口严格坚持“八不进”的国家扶贫标准。

  扶贫对象确定了,帮扶人员对号了,可扶贫扶志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孙立炜结合村里果树面积大,畜牧业较多的实情,自筹一千余元订阅了《中国扶贫》《中国果树》《中国畜牧业》等杂志、技能培训类报纸,每周五下午组织广大农民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

  扑下身子办大事

  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现在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形成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一同脱贫的良好氛围,他印制扶贫政策年画400余份,确保每家每户知晓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

  神沟村,有史以来就是缺水。曾有老农开玩笑说:“孙书记,别费劲了,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你打井打不出水来。”一听这话,孙立炜的“倔劲”又上来了,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打井取水”。多次联系市、县水利局,不知道打了多少通电话,跑了多少回办公室,找项目、找资金。工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市、县水利局及乡镇的大力支持下,由第五地质设计院承接的“一村一井”探定报告完成。

  为使工程及早落地,2016年1月,孙立炜邀请县水利局领导、派出单位扶贫工作队一行到村里与镇领导及村干部现场办公。本着“政策倾斜一点、派出单位补偿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的原则争取早日开工。针对神沟村里集体收入少,孙立炜从派出单位争取到有限的5万元补贴村自筹部分。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中。预计此井出水量可以灌溉周边耕地500亩,直接间接给村民带来收入约400万元,为本村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在县农委的鼎力支持下,神沟村被敲定为首批光伏扶贫村。驻村后的孙立炜迅速投身到这一项目中,选址,摊地,立项,并网。目前村里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项目总投资74万元,安装1.65平方米的光伏板393块,并网发电装机总容量为100千瓦,年发电量约16.5万度,预计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可稳定运行20年。

  放下架子解民忧

  当“第一书记”后,孙立炜在参与村里大事的同时,更关注弱势群体的小事。

  驻村伊始,正值2015年高考结束。村民张虎2012年大病一场,医疗费花去5万多元。两个孩子上学全靠妻子一人在外打工养家。大女儿张彩霞在收到晋中学院通知书的同时,张虎眉头紧锁。

  村民段春菊2012年与丈夫离婚,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离婚造成段春菊在精神上受到打击,没有能力供两个孩子读书。当二女儿王晓丽收到一本A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通知书后,全家人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读大学,外出打工。

  懂事的小丽默默接受了这个决定,没人时她总是一个人看着通知书落泪。

  学生张淑娴父亲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农闲时候出去打零工,弟弟先天性癫痫常年吃药,不能自理。在收到中北大学通知书后,家里根本没有余钱让她上学。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结合全村实际情况,在派出单位临汾市房地产管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孙立炜为6位贫困大学生争取到助学金2.2万余元和6个拉杆箱,帮助她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春节前,经由孙立炜积极斡旋,由派出单位扶贫工作队队长带队对村里残疾人、五保户、老党员送去米奶油等慰问品、慰问金5000余元,确保困难户安全温暖过冬。

  任职村里的“第一书记”是一份荣幸,更是一份责任,基层的工作很琐碎,有时候有些疲惫和无助,但细想想其实不乏风景。去年孙立炜被市委下乡办评为扶贫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他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我只是尽了第一书记的职责和本分而已。还是那句话:村里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