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孙立炜:“村里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2016-05-10 10:05: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翼城县里砦镇神沟村“第一书记”孙立炜

  临汾新闻网讯 “村里不脱贫,我就不回城!”在面对神沟村村集体收入少,村民饮用水、灌溉水资源匮乏及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孙立炜暗下决心。

  神沟村位于翼城县城西北约20公里处,海拔高度820米左右,由神沟、姚家庄、三合庄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368户,其中贫困户131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贫困村。孙立炜是临汾市房地产管理局的一名中层干部,2015年8月,他积极响应市委抽调市直单位优秀干部下乡驻村扶贫的号召,担任了翼城县里砦镇神沟村“第一书记”。

  接地气 学“土话”

  初到神沟村,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就住在村里的小学,交伙食费吃派饭,但为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孙立炜本着“进农家、坐得下、吃得香、谈得来、问实情、记上心”的原则,开始了他“第一书记”的工作。

  为掌握民情民意,他第一步是到村里人聚集的地方和大家聊天。

  可孙立炜这第一步工作就遇到了难题,当地群众说的是本地话,遇上不会说普通话的群众,还得有人“翻译”,他不由自主地成了局外人,有时候还闹出笑话。例如,群众说“马到”,他以为是“马上就到”的意思,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马到”是“明天”的意思。此类情况让孙立炜十分困惑。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决定学习神沟当地语言。看到孙立炜认真地学习当地语言,村民们渐渐感觉到了孙立炜的诚意,当他再询问是不是这个意思时,村民惊奇地发现这个“第一书记”竟然听懂了他们的话!孙立炜与村民之间从生疏、见过、面熟、说得来,演变成朋友兄弟,特别是一些老人没事时总爱和他拉家常。虽然他的当地话说得不那么标准、不那么流利,但与群众沟通已无障碍。而且,孙立炜喜欢上了当地的美食“浆水面”,还时不时进城改善一下生活,喝碗当地的“肚丝汤”。

  抓队伍 促扶贫

  为进一步开展工作,上任后,孙立炜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他利用最短的时间,对党员活动室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更新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相关版面内容,使党员干部活动有了更好的活动场所,让断断续续的党员活动,逐步正常化、规范化。同时,将党员干部中优秀、能力强、有特长的人员进行登记归类,为下一步的精准扶贫工作作好前期准备。

  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同时,孙立炜还着手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为确保建档立卡信息准确、真实,村“两委”班子与市里的扶贫工作队高度重视,开会研究,制定详尽的走访计划,将神沟村划分为六个网格,分六组由村党员干部和工作队逐户走访,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确保真正的贫困人口进档入卡,对贫困人口严格坚持“八不进”的国家扶贫标准。

  扶贫对象确定了,帮扶人员对号了,为此,孙立炜结合村里果树种植面积大、畜牧业养殖较多的实情,自筹一千余元订阅了《中国扶贫》《中国果树》《中国畜牧业》等各种扶贫杂志、技能培训类报纸,每周五下午准时组织广大农民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兴光伏 修水利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在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神沟村被确定为首批光伏扶贫村。驻村后,孙立炜和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迅速开展项目,选址、摊地、立项、并网一气呵成。目前,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74万元,发电装机总容量为100千瓦,年发电量约16.5万度,预计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预计可以稳定运行20年。

  神沟村有史以来一直缺水,曾有老农户对孙立炜说,孙书记,别费劲了,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你打井也打不出水来。”这话让孙立炜很不好受,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井取水。

  多少次,他联系市、县水利局,托熟人、找资金、打深井。功夫不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市、县水利局及乡镇的大力支持下,由第五地质设计院承接的“一村一井”探定报告已经完成。

  为使工程尽早开工,2016年1月孙立炜特邀请县水利局领导、派出单位扶贫工作队一行到村里与里砦镇领导及村干部等现场办公。本着“政策倾斜一点、派出单位补助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的原则争取早日开工。针对神沟村村集体收入少,孙立炜从派出单位争取到5万元资金。目前,该工程已经开工。

  在孙立炜的努力下,该水利项目将在未来灌溉周边耕地500亩,直接间接给村民带来约400万元的收入,为神沟村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他将在2016年年底之前印制扶贫政策年画400余份,确保每家每户知晓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

  系民心 解民忧

  孙立炜上任后,解民意、抓生产、促发展,在更多深入工作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村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相依为命的王玉英母女,自小脑瘫、家庭贫困的段小虎,还是家徒四壁的老红军万柏林,孙立炜将这些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多方努力下,去年春节前一些扶贫单位对村里残疾人、五保户、老党员等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并送去5000元慰问金,确保困难户温暖过冬。

  此外,孙立炜还为村中的贫困学生送去了希望。在得知张彩霞、王晓丽和张淑娴等几位学生考上大学后,因家境贫困无法上学,孙立炜结合村中实际情况,在派出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张彩霞等6位贫困大学生捐助助学金2.2万余元和6个拉杆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第一书记”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去年,孙立炜被市委下乡办评为扶贫先进个人,面对荣誉,这个倔强的“第一书记”这样说:这些成绩是在领导的正确带动下,是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我只是尽了职责、尽了本分。还是那句话:村里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