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乡村医生贺星龙:无怨无悔赤子心

2016-05-05 09:19: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015年11月13日,在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本网记者初次见到了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乡村医生贺星龙。瘦削身材、大红色棉衣、黑色皮裤、破旧皮鞋。面对采访,不善言谈的贺星龙时常憨厚地笑着,一旁的妻子陈翠萍就帮着讲述。2月22日,本网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贺星龙:把忠诚写在大山深处》,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一名共产党员以及一名80后年轻人的故事。

  时隔半年,4月27日,记者再次来到乐堂村。春天的农村已不像冬天那般萧瑟,农田里已种上了西瓜、玉米,连绵起伏的大山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宁县徐家垛乡有个乐堂村,从县城到乐堂村的道路蜿蜒曲折,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不仅如此,乐堂村还是个“隐蔽”的村庄,由于村口没有村牌指示,外地人在许多分岔口的乡间小道上很容易“迷路”。幸运的是,再次来到乐堂村时,刻有“乐堂村”三个大字的村牌静静地矗立路旁,为我们指明了入村的路口。

  乐堂村的“村牌”是他一手操办的。他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乐堂村建好了村牌,换来了行人的方便;他用5800多个日日夜夜、背坏了12个药包、骑坏了6辆摩托,换来了病患的康复、百姓的口碑;他用12年的时间,对困扰乡亲们的大事小情亲力亲为,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他就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的乡村医生贺星龙。

  再次见到贺星龙,他还是那样淳朴,一身已经洗得发灰的衣服,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只是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几处小小的伤疤。憨厚的他看见我们来了,忙不迭地往屋里让,“快,进屋,喝点水。”他不会说客套话,言谈举止间却透露着质朴和真诚。

  他的背上“驮”着病人

  “星龙这个娃真不容易!整整16年,他都没有改变初心,一门心思为村里的老百姓看病。”纪录片《村医贺星龙》的拍摄者高本增这样评价他跟拍了两年的“男主角”。

  2000年,从运城卫校毕业的贺星龙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乐堂村当一名乡村医生,因为他忘不了乡亲们三十、二十帮他凑齐了3000元的学费,更无法直视乡亲们由于没钱看病的痛苦神情。16年来,他始终坚持24小时出诊,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崎岖的山路上,他把每个深夜里出诊的孤独留在风中,用速度换取救治患者的宝贵时间。

  15个日日夜夜,贺星龙就守在乐堂村村民张立山的炕头,把老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无论黑黢黢的夜晚,还是料峭的寒冬,贺星龙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徐家垛村村民贺德明插排尿管;照料吃喝、帮忙换药、料理家务,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十里之外非亲非故的上村五保户残疾人冯对生……16年间,贺星龙的足迹遍布了山西、陕西两省,永和、大宁、延长3县,方圆28个村庄。

  他的肩上“担”着乡亲

  “我们乐堂村很偏僻,好多人都会走错,有了这个村牌就方便多了,你们这次来是不是好找多了?”向记者讲述这件事情时,贺星龙像个孩子般开怀地笑着。

  4月中旬,“乐堂村”村牌建好了,方便了每一位前往乐堂村的人,但是,这块注定将要在乐堂村村口栉风沐雨的大石头可让贺星龙前前后后忙了一个多月。

  一直以来,贺星龙就想着在村口立个村牌,原先想着在电线杆上挂上广告牌,可是山里风大,不实用。3月初,贺星龙在出诊路上,路过黄河边上的挖沙工程队,看见了一块大石头,眼前不由一亮。这块石头厚50厘米、高110厘米,上下呈三角形,最宽的部分也有100厘米,用来做“村牌”再合适不过。拿定主意后,贺星龙和工程队谈好了价格,花1100元让工程队的大车把石头运到了乐堂村。他又专门去了趟县城,请来了专业的刻字师傅。打地基用的钢筋、水泥、沙子,再加上刻字,又用去了2100元。“倒贴这么多钱,你图什么呢?”“图大家方便呀。为乡亲们办点儿好事,我心里舒服。”

  铺路引水、修窑补窗、扑火救人……贺星龙的“业务”种类很多。只要乡亲们有需求,他都会尽力想办法满足。“不管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只要是他能做到的,就会一门心思做好。”妻子陈翠萍说。

  他的心里“欠”着家人

  “家人亏欠得太多了,但是没办法,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为乡亲们东奔西跑的贺星龙,面对父母妻儿却满心愧疚。

  2003年结婚至今,贺星龙没有给妻子买过一件首饰,有一年年根儿,因为妻子烫头发花了30元钱,不了解实情的他狠狠地发了火,埋怨妻子乱花钱。“烫头发和治病救命哪个重要?”面对贺星龙的数落,噙着泪的妻子欲言又止。

  2015年冬,在徐家垛乡割麦村小学给学生接种疫苗时,孩子们课间休息时间用嘴直接对着冰凉的水龙头喝水的情景让贺星龙难受了好几天,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大冬天里喝上热水,贺星龙花700余元为他们每人买了一个保温杯,粗心的他无暇顾及自己的两个孩子看到五颜六色的保温杯时艳羡的眼神,甚至没有留两个杯子给自己的一双儿女。

  每年过年,贺星龙都要给村里的五保户送新衣服、米、面,而自己却穿着旧衣服,家里年夜饭的桌子上除了饺子就只有一盘豆芽菜……

  “有时候我也觉得他傻,自己的孩子不心疼,自己家的地荒着,自己家的光景不张罗,村里老百姓家的事、十里八村的人生了病,他贴钱贴力贴心去忙活。但时间长了,只要我自己或带着孩子回村,他帮助过、救治过的乡亲都会隔老远就打招呼,有什么稀罕东西也往孩子手里塞……他换来了乡亲们的心,我的心里也暖暖的。”尽管家里大部分的重担都压在妻子陈翠萍肩上,但从最初的反对到默许再到现如今的支持,陈翠萍也被丈夫的一言一行感动着。

  贺星龙家门口挂着的小黑板上写着:“村里有留在家爷爷奶奶照看的小孩,要按时给我打电话找我打防疫针。”念起来颇有些拗口的几句话,却饱含着他对乡亲们的牵挂。这就是他,一个心里装着父老乡亲的赤子,一个把青春挥洒在大山里的乡村医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甘于清贫、无怨无悔。

  记者 段碧蓉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