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吴荣丽夫妇:矢志国学教育

2016-08-29 10:16: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这儿是一方净土。

  这儿是一片“桃源”。

  这儿有一所学校,有一个生态农业基地。

  这个学校是所普通的学校,只是教学内容不同,教的是国学,学的是传统文化。

  这个学校与普通学校完全不同,老师义务教学,学生免费学习,并且吃住都免费,进门先领衣服,在校统一着装。

  这种方式的教学已经沿续了五六年。有的老师已经坚守了三年多,没有工资,边学边教,亦师亦生。

  投入教学以来,这所学校已经累计教授了十万余人次在这里长期或短期学习。

  是谁创办了这样的学堂?为什么要免费传授国学?学堂靠什么支撑众多开支?

  8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襄汾县赵康镇北众村北的“大同国学”采访了学堂的创办者段小虎、吴荣丽夫妻。

  立志弘扬传统文化

  这里原是一个废弃的铁厂。

  2010年,在原铁厂的基础上,吴荣丽夫妇创办了孝和林文化教育培训中心。2011年,北众村孝和林国学培训班正式开班,许多国学爱好者纷至沓来。虽人多,却不喧嚣。

  吴荣丽夫妇之所以投入巨资,几年如一日地办班传承国学,这份善心起缘于她的父亲吴柏林。

  吴柏林祖籍北众村,原在供销系统工作,任临汾地区供销社侯马运销公司总经理,前几年,供销系统停业后,为了重新发展,也为了给周边的乡亲创造就业机会,他在老家北众村长期租用了500多亩土地,其中108亩是工业用地,他先后注册了同利煤焦公司及新天冶炼公司,创办了铁厂,兼营煤焦发运。期间,他为村里修建公路,捐资助学,帮助了很多人,深得乡亲们尊敬。

  然而,天有不测,2005年,因心脏病突发,吴柏林离世。当时,我和妹妹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公司不久,对公司的业务还摸不着头脑,悲痛之余,维持公司的运转是当务之急,当时,我们不懂如何经营,在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父亲的朋友们给我们多方指导、帮忙,公司的运营才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虽然父亲已经过世11年之久,可是,一提起父亲,那份融入血脉的父女之情仍然使吴荣丽潸然泪下。商场如战场,一般情况下,生意场上都是你争我抢,可是,吴柏林创办的公司却没有因为他的离世而消亡,依然红红火火,其原因就是因为父亲结的这份善缘,才使得我们的精神没有垮,公司没有垮。”回忆往事,吴荣丽流着眼泪说,父亲不好吃、不好穿、不好酒,只爱旅游和读书,曾经买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并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华积蓄善的能量,指导自己与人为善,做人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潜移默化,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吴荣丽和妹妹自小就对国学情有独钟。“我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得到众多帮助的同时,就立誓要弘扬国学,踏着父亲的足迹,把这份善继续传扬出去。”

  创办国学素食基地

  自己研习国学,吴荣丽也想让丈夫和她一起学习。

  恰好有一个机会,吴荣丽的丈夫段小虎到北京参加了一期企业家论坛,期间,段小虎被那种国学氛围深深感动、震撼,回到临汾后也想搞一次没有商业利益的纯公益的国学论坛,让更多的临汾人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这个想法与吴荣丽不谋而合,很快,第一期论坛在临汾一家酒店举办。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会场里座无虚席,将近200余人参加了学习,学员来学习,吴荣丽夫妇管吃管住,大家对传统文化深为推崇,反映特别好,一致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习国学。

  可是,在酒店举办培训费用很高,为了将这份事业长久地进行下去,吴荣丽夫妇将目光放到了自己的老家——襄汾县赵康镇北众村。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父亲创办的铁厂当时已经停产闲置,而几百亩地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则可以贴补办培训班的费用。

  虽然地址变了,但是吴荣丽夫妻创办纯公益国学学习基地的初衷没有变。2011年,北众村孝和林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应运而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横渠的这句名言最能表现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可以说是人类教育的理想。这句话,被高高地悬挂在孝和林国学堂的教室里。

  着汉服,行古礼,言行举止遵循传统,深躬,轻语,用这种方式教出的孩子能能适应现实的社会吗?出了校门还能坚守这份理想吗?对于记者的疑问,吴荣丽说:国学的基础奠定了他们人格的形成,用传统文化培养的孩子格局大,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着眼点不同,并且忠诚度高,内力强,人缘好,他们会真诚待人,专心做事,一般在单位都是领导最信任的人,所以,根本不用发愁他们出去找不到工作,适应不了社会,不能胜任新岗位。”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共识,全国多地众多学员慕名而来。一位今年在大同国学堂参加了国学学习的学生说:从小上各种班都是收费的,而在这里学习一周却完全免费,就连笔和笔记本都是发的,我为这种办学精神深深震撼!虽然我在这里只学习了一周的时间,但这种生活理念与学习内容对我们年轻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认识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瑰宝,今后我一定要多学习国学,有时间会介绍更多的同学到这里接受教育!

  相信种善因结善果

  几年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煤焦发运也难以为继,而从2010年开始办纯公益的国学班,数万人次在“孝和林”免费吃、住、学习,以前的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为了使这份善行能持续下去,吴荣丽夫妇希望用农业方面的收入来贴补国学班的费用。他们依然坚持纯公益办学的理念,不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甚至,学习期间的笔和本都由学校提供。

  为了挤出更多的精力研究农业,2015年,吴荣丽夫妇邀请了专业从事国学教学的专业团队负责学习方面的事务,正式打出了“大同国学”的牌子,他们负责为国学堂提供教学及生产用地,以保障学堂的基本运营,自己则专致于从事孝和林生态农业基地的运营,开始发展农业生产。

  当然,吴荣丽的套路也是与众不同的,她要用自己的专注和爱,为大家奉献纯绿色、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她的想法再次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年迈的母亲、远嫁太原的妹妹、相濡以沫的爱人,对她的决定一致同意。

  以前,吴荣丽夫妇从事的是中转流通领域的经营,对生产型企业的运营一窍不通,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沉下心来,要在家乡这片热土上播种理想和善念。

  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涵养土壤、改变土质需要几年的时间,吴荣丽夫妇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不用转基因种子,用自己培育的生态酵素来改良土质,一心一意创办生态农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改变土质期间,有的年份会绝收,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可是,他们依然坚持生态种植,他们坚信,善念一定会结出善果,他们用传统文化的理念指导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立志于把放心的产品用放心的形式奉献出来,用专注和爱为大家奉献安全、健康的食物,让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健康,等有收入之后,再用来贴补国学班,转化成无形的传统文化的营养,来滋养人们的精神。同时,基地赢利之后,他们将向乡亲们推广这种生产模式,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从来没有算过花了多少钱,把以前铁厂的建筑改装成教室、宿舍、办公室等,仅装修就花了200多万元,因为我们相信善的力量,初心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用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修身齐家,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记账。其实,不是我们做得怎样,更多的时候是义工推着我们走,很多爱心人士对学校也有一些捐助,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他们的善良鼓励着我们前行。我们就这样互相感动着、鼓励着,一路前行。”吴荣丽说着这份感动,她的眼圈又红了:虽然这几年我们付出了一些,可是我们的收获更大,别人对我们的信任用钱买不到;我们之间相处的那种踏实感,也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更简单、更美好,这对促进我们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善的因缘和爱的力量。而这份力量,也激励着我们把国学班一直办下去。”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