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猪倌”周明:风雨无阻追梦人

2016-10-21 10:53: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梦想,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能实现梦想的人又有多少?

  他,26岁,一名90后,常被人们称为“猪倌”。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他风雨无阻,执著而又坚定。10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了曲沃县里村镇朝阳村,沿着田间小道,经过一大片玉米地后,来到一家养殖场。身材微胖、戴着黑框眼镜、身穿一件白大褂,一位憨厚的小伙子正在熟练地给猪注射疫苗,母猪不停地拱着他的裤脚,粪土难免会沾在他的身上,“这在我看来,早已习惯了。”他笑着说道。他叫周明,从去年至今,这个养殖“达人”已建成存栏生猪900头,年出栏商品猪2000头的规模养猪场,实现纯收入达230万。

  坚定信念 梦想起航

  梦想是一粒种子,年轻的周明,将种子深深地埋在心底,在追逐的道路上,除了历经艰辛,更多的是凭着科技的力量、细心的培育和坚定的信念,让种子发出嫩芽、长出新叶、开花结果。

  “上高中时,家里养过两头猪,在那段时间里,我常跟着家人对猪进行饲养管理,慢慢的对养猪产生了‘感情’,在我心中,它们也早已成为不可割舍的‘宠物’了,但没多久,猪感染了疫病,因救治不当导致了猪死亡。那次经历,对我打击很大,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畜牧师,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养猪场。”周明开门见山地说。

  高考填志愿是至关重要的,志愿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未来,而周明所填写的志愿,全都是关于畜牧兽医方面的。面对着他坚定的意愿,父母由最初的反对变为了支持。

  大学期间,周明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常常带着新问题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交流。“大三暑假,在专业课讲师的介绍下,我在一家大型养猪场实习,当起了技术员,整天与猪呆在一起,那时候也常常被同学称为‘猪倌’。”周明笑呵呵地说到。为了学到更多的养殖技术,他住进了养猪场员工宿舍,这一住就是两年,除了上课,寒来暑往,他从未离开养猪场。“那段时间的每天下午5点到8点,巡视猪舍、清扫猪舍等工作都是我一个人来完成,常常是干得满头大汗、累得腰酸背痛,带着满身刺鼻的臭味回到宿舍,也是那段时间,让我接触到了很多猪易引发的疾病及科学防治方法,为我以后的养猪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明告诉记者。

  凭着独特的实训环境、讲师的认真指导和强烈的求职欲望,周明多次被养殖场评为优秀技术员。大学毕业那年,他还被多家养殖企业看重,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梦想是返回家乡,靠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把‘猪倌’做大、做强,也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周明说。

  执著坚守 科学养殖

  怀揣着梦想,周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大城市毕业的孩子,回到这小村子里能干出什么名堂?”“多少有经验的养猪户都赔的一塌糊涂,他一个年轻娃儿,能经得起这风浪吗?”……村民的话语句句令他寒心,好在梦想的温度足以温暖他的心,他开始筹集资金,与家人一起科学策划、寻找场地、规划猪场。

  种猪区、母猪产房、饲料室、解剖室、运动场等区域在周明的养猪场内规划得井井有条,“我的养猪场在建立之初,就启动了无抗养殖模式,也就是在养殖过程中,绝不用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外源性药物,其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猪场防疫和猪舍消毒上。”周明细细说道。他在养殖过程中,也附带农业种植,实施循环农业、绿色养殖。猪产下粪便在经过发酵过后,还可以直接施到周明家种植的葡萄、苹果园里,这样一来,省肥、环保还无味。

  2014年8月,周明孤身一人前往河北邢台、秦皇岛等地进行考察,最终在河北邢台购买了50头母猪,望着先进的养猪场,听着母猪的声音,周明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万事开头难,50头母猪在刚运输回来时,由于长途运输,加之高温天气以及长时间挤压,导致绝大多数母猪腿脚无力,瘫倒在地,不吃东西。“看着它们虚弱的样子,别提我的心里多着急了。最后我在书籍上寻找到了解决方法,将饲料化成粥状,一点点地用注射器打到母猪的嘴里,就这样持续了一周,50头母猪慢慢恢复了体力,又开始活蹦乱跳了。”周明说着,他的表情从忧伤到喜悦转变着。

  周明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的年轻小伙子。母猪生产大部分是在半夜进行,尽管产房有专业的母猪产房,但仍会遇到母猪难产的事情。2016年1月,正值严寒冬季,一头母猪在生产的过程中,虽连续出现努责,但3小时后,仍不能顺利产出仔猪,他开始给母猪按乳房、打催产素,几个小时后,他累得全身是汗,可仔猪还是没出来,只能眼睁睁望着母猪死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周明往返于县里,就母猪产仔等相关问题咨询畜牧专家,最后他总结出了一套省时、省力的方法:“当母猪临近生产时,我就会把它们赶到运动场进行驱赶运动,这个办法不仅会减少难产率,还为下一胎母猪提高配种率,更是为了提高产仔数打下基础,与其他的养猪户相比,他们母猪的产仔量为8、9头,我的则为11头。”

  实现梦想 扩大规模

  “是什么原因使得养猪场管理如此成功?”记者问道。“我的管理侧重于防疫,我在学校进行过系统地学习,疫苗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周明向记者打了个比方,“猪在产的死胎中会发现猪场发生什么疾病,若产的仔猪是红鲜鲜的,大多是蓝耳病引起的;若产的仔猪为白色,大多为乙脑引起的……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养殖户中都会遇到,但很多都不会去寻找原因。而我的办法是,提前给猪体内摄于相关的疫苗,以此来预防。”

  所有的困难,都被这位“90后”农村出生的小伙子给扛了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明成了村里乃至县里有名的养猪“达人”,今年他还被县农委评为养殖技术员,在这期间,也有一些养猪户发出了质疑的声音,“我无需解释,更多的是靠技术说话。”周明这样说。

  村里养猪户张大刚,存栏猪达200余头,2016年3月,张大刚所养的母猪,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发情,很影响产仔量,无奈之下,他给周明打了电话,而此时的周明正在清理猪场,他急忙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往张大刚的养猪场进行观察。“你的母猪养的太胖了。”周明说,“首先要改善膘情,减少饲料;再次是加强运动,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将猪赶出猪圈,运动1小时至2个小时;第三,经常用试情公猪去追爬不发情的空怀母猪,通过公猪分泌的外激素气味和接触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引起脑下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促使母猪发情排卵。此法简便易行,也是一种很有效方法。”1个月后,张大刚发现所养的母猪开始发情了,这大大提高了母猪年产子的窝数。

  张大刚说:“尽管我养殖的时间长,但也有我所解决不了的难题,最让我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让母猪发情。周明虽是学专业出身,可他的年纪小,养殖时间短,起初我并没有信服与他,可经过这件事后,我不仅敬佩他,还向其他的养猪户推荐这位年轻有为的技术员。”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周明带着这样的理念,常常走进不同的养猪基地,为他们解决所解决不了的难题,为他们解答所解答不了的疑问。“自从当了技术员,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不仅可以把科学的知识灌输给其他的养殖户,也可以从其他的技术员那里吸取更多的知识,以此来扩大我的养殖规模。”

  周明拥有着一颗炽热的心和火一样的激情,在梦想的道路上风雨坚守着,将这份脏与臭共生、苦与累并存的工作,展现得淋漓尽致,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家乡的畜牧产业做出贡献。

  记者 杨文婷


  扎根农村显身手

  一位大学毕业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扎根农村,在梦想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积极发展养殖业,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当下,城市中的繁花似锦吸引着无数大学生前去“投奔”,而周明却选择卷土回乡当起了“猪倌”,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他摸爬滚打,满身沾满了泥土,刻苦钻研畜牧专业知识,把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带到家乡。此时,他身上的标签已是“年销售过百万”青年致富带头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头人,我们为周明的做法点赞。这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了乡村的一寸一方,从而也给当地畜牧业带来了雨露和甘霖。(本网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