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住的是水晶宫,种的是旱坡地,水从门前流,还要渴死牛”,这就是过去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村情的真实写照。西海村是曲沃县最边缘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共有248户,1182口人,有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42名,2300亩耕地,而在多年前,这里能灌溉的耕地还不足400亩,其余土地分布在九沟十八岭上,遇到干旱,村民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有这样一位花甲老人,从1999年担任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党支部书记至今,把西海村从“放牛都不去的地方”建设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他就是西海村的致富带头人——李根喜。
调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彻底改变西海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李根喜带领村“两委”班子经多方实地考察认证,发现在西海村地处河槽地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大棚蔬菜。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里的一些思想进步的能人去外地参观学习大棚种植经验,通过参观学习,并在曲沃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河槽大棚菜,岭上甜柿园,沟壑双孢菇”的立体发展种植,3-5年内实现人均百棵树,户均一栋棚的宏伟目标。
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大棚240栋,平均一户一个棚。按每亩1.5万元计算,平均一栋棚年纯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2015年西海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超1.5万元,位于史村镇第一,其中蔬菜大棚的收入占到95%以上。
西海村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该村也被评定为山西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部级蔬菜标准示范园(创建),并荣获省巾帼创业奖、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
解民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李根喜很舍得投入和下工夫,使西海村村容村貌、群众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投资35万元新建星海小学一座,并配套完善了各种教学设施,从而一举解决了村里孩子的上学问题;硬化全村街道,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硬化全村4公里的大街小巷。对街道两旁墙壁全部进行了整修粉刷,并实施了绿化、美化配套工程,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的状况,规范修建了垃圾池,彻底改变以往脏、乱、差的状况;降氟改水,造福百姓,由于河槽地区饮用水中含氟量较高,使得祖祖辈辈就流行一些地方病,在各级部门的组织下,实施降氟改水工程,自来水管道直接安装到户,从而一举解决了村民千百年来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改厕、改厨工程,安装了污水管道,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彻底解决了村内排水、排污难题,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在西海村民也能像城里人那样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随着西海村村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村里投资2万元修建了舞台,每年在清明节前后举办星海古庙会,聘请外地剧团到村里演出;投资12万元,新建西海大棚区文化活动中心,包括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资源共享室,一个体育活动室,配套了各种设施图书,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李根喜还组织村民成立了百人秧歌队、体育活动队,逢年过节及农闲时节都要组织村民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敢创新,建设农业新兴产业
2014年,西海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借着这一东风,李根喜把目光投向了西海磨盘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上。
在新的机遇面前,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去浙江、江苏、陕西等地参观考察,回来后积极筹划,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积极定规划,做方案,制定了“以休闲旅游为主,绿色生态为辅,重点建设星海生态游乐区、晋国民居民俗区、集市贸易小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五区一中心”的建设目标。积极开发以童儿庙、龙王庙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形成以休闲度假、水面娱乐、生态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截至目前,晋国民居民俗区、集市贸易小吃区一期工程已完成,现已初具规模,重点展现特色名吃以及曲沃传统糕点坊、油坊、豆腐坊、水打磨坊、石磨坊、铁匠铺等制作工艺及流程,同时销售相关展示产品。西海磨盘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文化节、西海磨盘岭消夏活动月、西海村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慕名而来的四方旅客在这里尽情领略西海的秀美风光,真切感受西海村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
依托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昔日那个贫穷落后,不为外界所知的小村子,如今声名鹊起;昔日那个贫瘠的磨盘岭,如今已是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热情好客的西海村正以满腔的热情,喜迎八方来客。已形成了集采摘、观光、拓展训练、餐饮等相关配套设施为一体的西海磨盘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区。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